根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发布的《2014年世界毒品报告》,2012年全球因毒品死亡的人数估计超过18万,相当于每100万15至64岁的人口中有40人因毒品死亡。遏制毒品生产、打击毒品走私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任务。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颁布更加严厉的反毒法律、建立专门反毒机构、扩大缉毒力量和扫毒国际合作等措施来遏制毒品蔓延。专家认为,对青少年接触毒品的现象采取早发现、早干预的措施,可以减少青少年吸毒比例。互联网也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禁毒信息和咨询平台。
巨大利益驱使 非法交易猖獗
“墨西哥毒品犯罪愈演愈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就算在本应纯净的校园里也有不为人知的毒品交易。”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政治与社会科学系教授特雷萨·布兰科告诉本报记者,“有美国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在,短时间内很难彻底清除墨西哥的贩毒问题”。据美国药物滥用与心理健康服务局公布的统计报告,2013年,12岁以上的美国民众约有2460万人使用非法药物,1980万人吸食大麻,巨大的需求和利润促使很多墨西哥人铤而走险。预测显示,美国的毒品市场,96%的大麻,64%的可卡因和58%的海洛因来自墨西哥,这为墨西哥几大贩毒集团带来每年640亿美元的收入。
毒品贸易为“白三角”哥伦比亚、秘鲁和玻利维亚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古柯贸易每年给秘鲁带来近10亿美元的出口额,占全部合法收入的30%;玻利维亚的古柯企业每年利润达6亿美元……1999年,哥伦比亚向全世界输出了市值460亿美元的海洛因、可卡因、大麻等各种毒品,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6%。
新老措施并举 打击效果初现
欧洲毒品和毒瘾监测中心专家范代姆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欧洲各国在防控和治理毒品方面有一些经验,其中加强基于学校的对年轻人使用毒品的预防和帮助至关重要,许多欧洲国家在学校制订了全面禁烟和禁止毒品使用条例,对青少年早期接触毒品采取早发现、早干预的措施,特别是对一些在生活中容易接触到毒品的“脆弱群体”给予特别关注,从而有效降低了青少年吸毒比例。
同时,互联网正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提供禁毒信息和咨询的平台,许多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吸毒人群并且对他们提供帮助的项目正在欧洲多国展开,例如一些戒毒互助小组,一些提供咨询服务的论坛、博客和社交媒体等。欧洲多国也在医院加强了对一般毒品上瘾者的服务以及针对海洛因等特殊毒品的戒毒服务。
东南亚的金三角地区也是一个毒品主要来源地,对此泰国同缅甸加强合作,联手打击毒品犯罪,以泰缅友谊大桥为防线,两国在边境口岸严加防范,严查每一辆入境车辆,防止毒品走私。泰国国家政治学院教授派讪对本报记者表示,泰缅边境的毒品问题一直是两国的毒瘤,该区域素有“湄公河流域的定时炸弹”之称,从这里运往周边地区的毒品走私时有发生。
为应对毒品犯罪愈演愈烈之势,墨西哥近年来对内实施了一系列反腐改革举措,制度反腐将给制度反毒打好基础。此外,墨西哥对外也加强了打击贩毒组织的国际合作,例如同美国、哥伦比亚、危地马拉等国都签署反毒合作协议,共享相关情报信息,加强人员流动的管理等。但墨西哥政府认为,美国政府最需要做的是采取更严厉措施,减少美国日益增长的毒品需求。
营造和谐环境 寻找治本良方
专家分析指出,政府打击和严惩毒贩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贩毒集团势力的蔓延和扩散,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墨西哥的贩毒问题。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孩子都有学上,年轻人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才是治本良方。来自墨西哥政府的数据显示,该国贫困率高达45%,58%的就业人口没有稳定的工作。治理的失灵给了贩毒集团可乘之机,大量待业青年纷纷加入贩毒队伍。在贫困地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给贫困人口更多选择是当务之急。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拉美诸国即开始布局反毒斗争。2002年,哥伦比亚实施严政控制古柯等毒品原材料的种植,几年后成效初现,毒品年产量开始下降,由2002年的670吨减少到2009年的410吨。为表彰哥伦比亚打击毒品走私的成果,联合国国际麻醉品管制局2011年宣布将哥伦比亚从“需要特别关注”的国家名单中删除。但该部门表示,此举并不意味哥伦比亚已经不存在种植、走私或买卖毒品的现象,而是肯定他们为打击毒品犯罪所做的努力。
(记者 王骁波、李强、刘栋、颜欢、丁子、杨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