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究竟撞上了什么?美军核潜艇南海碰撞事件四大拷问

2021-10-30 05:54:2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美军核潜艇南海碰撞事件四大拷问(热点对话)

  北京时间10月8日,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证实,当地时间10月2日,美国海军“康涅狄格”号在南海潜航时与不明物体相撞,造成艇上十多名水手受伤。据法新社当地时间10月11日报道,美国官员称,此前在南海发生撞击事件的美国海军“海狼”级核潜艇“康涅狄格”号(SSN 22)已于当地时间10月8日抵达关岛。时至今日,美方仍然拒绝透露核潜艇撞击事件的具体细节。对此次美军核潜艇碰撞事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提出四个疑问:此次派出核潜艇悄无声息地在南海潜航,究竟是要执行什么任务?这一次究竟撞上了什么?为什么会撞上?是否造成核泄漏,给海洋环境带来核污染?就相关问题,本报邀请3位专家对此次事件进行深度解读。

  美方拒绝透露核潜艇撞击事件的具体细节,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美国太平洋舰队在10月2日碰撞事故发生后,刻意拖延和隐瞒事故详情,5天后才向外界发表了一份语焉不详的声明。长期跟踪南海问题的智库“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借助船舶自动跟踪系统、空中广播自动监视系统和遥感卫星影像等开源数据监测到,10月3日上午10时左右,在西沙群岛东南约48.7海里处,发现一艘疑似“海狼”级潜艇处于上浮航行状态。随后监测到的路线显示,这艘潜艇驶向关岛。10月23日,美国The Drive网站“战区”栏目披露了一张于10月20日拍摄的美军“康涅狄格”号核潜艇的卫星照片,这也是该潜艇自南海海域碰撞事故发生以来的首张公开照片。照片中,“康涅狄格”号的艇身似乎未受到大规模损坏,但其艇艏有一大块蒙布。栏目组推测,碰撞似乎可能发生在水线以下。

  王晓鹏:美方一直拒绝透露核潜艇撞击事件具体细节,表明其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某些战略和战术“猫腻”。具体而言,美国是妄图执行“水下前沿威慑”。近年来,美国军方抛出“水下缚龙”概念,就是一旦美军与亚太大国在海上发生冲突,美军以核潜艇为核心的武器系统会对目标国的沿海实施密集攻势,封锁并且切断对手的海上交通线。核潜艇撞击事件暴露的只是美国在南海部署水下力量的冰山一角。美方在这一事件中的信息不透明,仍然是源于其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心态,这种态度将会导致美国国际公信力再创新低,不但会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诟病,来自其盟友的质疑也会与日俱增。

  陈须隆:美国一向愿意通过“信息公开”显示自己的强大、领先和优越,甚至以此向对手示威施压。但它这次却一反常态,对核潜艇撞击事件大搞信息封闭,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美国应该本着对地区安全负责的态度,公开这些重要信息,以便打消地区国家的疑虑与关切。如果美国拒绝这么做,必然会损害其信息公信力和国际形象,只能说明其“做贼心虚”、极其自私而又不自信,地区国家会更加警惕和防范美国在南海的横行霸道,并加强抵制和反对。

  郭晓兵:核安全事关重大,影响跨越国界,必须及时沟通,协同应对。美国核潜艇在南海碰撞,如若发生核泄漏,将给附近海域生态造成严重影响,并波及周边渔业、旅游业乃至航运业的正常运营。在全球供应链备受冲击的今天。对此类风险更应提高警惕。美国有义务提高透明度,向国际社会通报事故详情,并客观评估其环境危害。

  美国频频在南海附近生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近段时间以来,美国在南海的行动肉眼可见的增多。美媒最新消息显示,美日两国航母于10月25日在南海进行了联合演习。美国《星条旗报》宣称,这是美国“卡尔·文森”号自8月初从美国本土出发进行部署以来,首次在南海与日本舰船联合行动。

  郭晓兵:美军战争机器战罢中东,从阿富汗泥潭仓皇脱身之后,全力转向大国竞争,战略重心聚焦印太。美国加紧派遣航母、战略轰炸机、核潜艇在南海及我周边地区巡弋,拼凑AUKUS安全联盟、强化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对话,都是在该背景下的战略举措。正如此前30年间中东不得安宁,目前印太地区现已步入多事之秋,军备竞赛如箭在弦,地区冲突风险明显增加。

  王晓鹏:美国当前正在对其军事战略展开深度调整,由过去聚焦反恐,转向开展“大国对抗”,在这一过程中,整合同盟及“伙伴”体系成为了美国的重要抓手,美国妄图借在中国周边战略布局,重新整合印太区域的盟友和伙伴,打造一个“车轮状的同盟体系”。不同于北约模式,在这个体系中,美国是主轴,其他国家和地区作为辐条要围着美国的战略需求打转,而对于其中的两个轮子——“美日印澳四国机制”以及“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机制”,美国则是希望它们能平行发挥作用,哪个好用就用哪个。

  陈须隆:美国的目的有多重:一是显示自己不可一世的军事实力和优势,表明自己在海上和空中的强势地位,维护其霸权地位和海洋霸业;二是在战略和军事领域推行“印太战略”,在传统安全领域展开“大国竞争”,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压力,对冲甚至削弱中国的地缘战略与安全优势;三是通过美国的强势存在与行动,给盟友与伙伴打气助阵,把这些国家绑到美国“战车”上,为美国所用。美国以“冷战胜利者”自居,企图把冷战时期对抗苏联的“成功做法”用于对抗中国,其中就包括地缘战略围堵、结盟对抗和军事较量,作为维护其全球霸权的大招。但这种“冷战思维”显然是过时的,中国也绝非苏联,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不可阻挡的。

  悄然出现在南海的美军核潜艇,说明美国在南海地区扮演了什么角色?

  长期以来,美方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在南海兴风作浪,对地区和平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和重大风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强调,南海是地区国家共同的家园,不应成为美国谋求地缘政治私利的狩猎场。美方频繁并大规模派遣军舰军机到南海滋事挑衅,炫耀武力,破坏南海航行自由,威胁中国等国主权安全。美国是南海军事化最大推手。美方应改弦更张,停止上述错误行径,为南海和平稳定发挥正面积极作用。

  陈须隆:长期以来,南海地区安全之所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海欲静而浪翻涌”,主要就是因为美国从大国博弈、地缘战略和军事对抗出发,一直在南海兴风作浪,扮演了南海地区安全搅局者、挑衅者、破坏者的角色。美国把最先进的核潜艇派遣到南海,充分说明美国是南海军事化的最大推手。美国核潜艇与“不明物体”相撞,则表明美国在南海的军事化行动将带来意外事故,不仅给南海地区带来传统安全威胁,还可能引发核泄漏、生态环境污染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总之,美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和冒险举动,是地区安全的最大威胁和隐患,它扮演的角色是不光彩的、丑恶的,理应受到地区国家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唾弃。

  郭晓兵:美国扮演了搅局者和矛盾激化者的角色。南海相关声索国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有不同主张。但经过各方外交努力和对话,南海局势相对趋稳。而美国出于战略竞争目的,从旁观到介入,再到利用矛盾、挑拨矛盾,甚至激化矛盾,发挥的作用基本是消极和负面的。南海相关国家对此看得很清楚。这让人联想到19世纪西方殖民者的炮舰政策。

  王晓鹏:当前,由于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共同努力,南海局势呈现出“趋稳向好”的积极态势,美国的行为极大破坏了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给地区局势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美国等域外大国介入已经成为南海地区安全的最大威胁。美国当前正在南海加紧同时“抓三权”,即谋取“制海空权”“制话筒权”和“制法槌权”。其中“制海空权”包括:在第一岛链部署更多军力、在中国周边海域加大海空挑衅和电子战挑衅力度、整合联动区域盟友和伙伴等。“制话筒权”则是与“制法槌权”紧密配合的。一言蔽之,一是继续炮制“中国威胁论”,特别是“中国海洋威胁论”,二是怂恿某些南海声索国再次对抗中国。

  美军核潜艇南海撞击事件及美英澳核潜艇合作,对世界核安全带来怎样影响?

  美国核潜艇发生碰撞事故和美英澳建立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开展核潜艇合作几乎同时,这是一个敏感的时间点。自美国推行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美军舰艇碰撞、飞机坠毁等事故频发。俄罗斯军事专家科诺瓦洛夫指出,美国部署在亚太地区的船舶和潜艇经常与各类物体或民用船只发生碰撞,也造成过人员伤亡,其专业性屡遭批评。

  王晓鹏:这些事件表明,美国新一届政府正在推动其核政策的深度调整,其中两个方向值得关注。其一,美国向来对于国际法和国际规则采取“合则用、不合则弃”的态度,甚至歪曲国际法条服务于一己私利。当前,美国恶意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精神,就是要将其“全球霸权”置于全球核安全之上;其二,近年来,美国一直在对其核政策进行深度调整,由过去的“战略威慑型”向“现实应用型”转化,妄图建立水下前沿威慑体系,其带来的核扩散风险,将成为亚太地区未来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和挑战之一。

  郭晓兵:美英助澳发展核潜艇,是三国在盎格鲁—撒克逊小圈子内私相授受核武器运载工具、核技术、核材料的行为,有悖国际核不扩散条约的宗旨和核心义务。

  首先,造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运载工具扩散。核潜艇具有运载核武器的潜力,属于重要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运载平台。核潜艇与核武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次,扩散了可用于制造核武器的裂变材料。《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三条第二款规定,缔约国不得将特殊裂变物质提供给任何无核武器国家,除非受到各种保障措施的约束。由于核潜艇所用核材料涉及军用,国际原子能机构无权监督。这客观上为澳大利亚制造核武器创造了条件。历史上澳大利亚曾有过原子弹制造计划,英国第一次核试验也是在澳大利亚进行的。第三,可能造成铀浓缩技术扩散。美英核潜艇均使用高浓缩铀,而澳大利亚铀矿储量丰富。如果美英向澳转让铀浓缩技术,助其实现核燃料自给自足,那就与21世纪初曝光的国际核黑市交易相去无几。第四,将冲击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既然澳大利亚这个无核武器国家可以堂而皇之地借发展核潜艇获取核材料,其他无核武器国家也可能起而效仿,由此带来的扩散风险后患无穷。最后,将刺激地区军备竞赛。澳大利亚水下攻击能力的强化,对周边国家来说绝非福音。澳大利亚在印太地区的和平记录并非白璧无瑕。周边国家基于自身安全考虑,可能被迫陷入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

  陈须隆:国际社会正面临日益增大的核扩散风险,这一巨大风险将危及人类安全,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因此,在核安全领域,各方要真正遵守国际法公约,坚定不移地维护来之不易的核不扩散机制。从行为主体看,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核大国要体现大国担当,认真履行大国责任,带头维护核安全,而不能出于一己私利,带头破坏国际与地区核安全秩序与环境。近年来,美国愈发热衷于搞“大国竞争”和地缘战略对抗。为了使自己居于所谓“强势地位”,不惜在核安全领域采取冒进政策,带来引发国际核军备竞赛和核扩散的巨大风险,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和地区核安全秩序构成严峻挑战。美国与澳大利亚等搞核潜艇合作,自以为下出一步地缘战略的好棋,能通过此举把澳大利亚牢牢地绑在美国“印太战略”的战车上,实则是走了一步险棋、臭棋,不仅让地区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为核扩散和核军备竞赛担惊受怕,而且从长远来看,美国必将因为自己在核安全问题上的狭隘、短视之举而自吞苦果。

张 红

  • 相关阅读
  • 日本众院选举今日登场 岸田文雄能否打赢“生死战”?

      中新网10月31日电(董寒阳)日本众议院选举将于10月31日投开票。近段时间,朝野各党展开激烈选战,党首们纷纷走上街头,发表演讲。  此次选举,虽是罕见的“短期选战”,却也是日本新首相岸田文雄的“生死战”。...

    时间:10-31
  • 利比亚联合军事委员会讨论外国武装撤出问题

      新华社开罗10月30日电(记者吴丹妮)埃及官方金字塔在线网站30日报道,利比亚“5+5”联合军事委员会当天在埃及首都开罗开始新一轮会谈,就外国军队和雇佣军撤出利比亚问题进行讨论。  报道说,此次会谈由联合国发...

    时间:10-30
  • 泰国允许举办水灯节活动 曼谷等地餐厅“禁酒令”解除

      (抗击新冠肺炎)泰国允许举办水灯节活动 曼谷等地餐厅“禁酒令”解除  中新社曼谷10月30日电 (记者 王国安)泰国总理府副发言人拉查妲10月30日表示,总理巴育批准今年11月举办水灯节活动,以继承和发扬泰国传统文...

    时间:10-30
  • 新华国际时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当聚焦行动力

      新华社英国格拉斯哥10月30日电 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当聚焦行动力  新华社记者顾震球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将于31日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这将是《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以来的首次...

    时间:10-30
  • 美司法部搞所谓“中国行动计划”,华裔科学家反击:近一半华裔科学家表示受到种族歧视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姜华 环球时报记者 刘洋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逸】时任美国司法部长塞申斯2018年提出旨在打击经济间谍在美活动和秘密影响力活动的所谓“中国行动计划”。此后,美司法部不断据此对参...

    时间:10-30
  • 打压中企脚步仍未停下!美参院投票通过“2021年安全设备法”全面封堵华为中兴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美国打压中企的脚步仍未停下!据路透社29日报道,美国国会参议院当地时间28日通过了“2021年安全设备法”,该法案以“国家安全”为名,要求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不得再对已被列入“威胁...

    时间:10-30
  • 新华国际时评:美国关于核潜艇碰撞事故说法不可信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 题:美国关于核潜艇碰撞事故说法不可信  新华社记者李砺寒  最近发生在南海海域的美国“康涅狄格”号核潜艇碰撞事故,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在这起事件中,不仅是核潜艇碰撞事故本身带...

    时间:10-30
  • 世卫总干事谭德塞警告或出现人类无法控制的新病毒

      中新网10月30日电 据俄罗斯卫星网30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警告说,在“某个时间”可能出现一种人类无法控制的新病毒,并指出有必要加强世卫组织。资料图: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  他在G20成员...

    时间:10-30
  • 德尔塔变异病毒已达希腊首都雅典 下月将迎疫情高峰

      中新网10月30日电 据希腊《中希时报》报道,当地时间10月29日晚,希腊国家公共卫生组织宣布,过去24小时希腊新增3643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累计确诊734778例。新增死亡55例,累计死亡15856例。资料图:希腊雅典卫...

    时间:10-30
  • 山火、洪水、干旱 希腊极端天气频发,如何应对?

      中新网10月30日电 据希腊《中希时报》报道,从夏季山火到秋季洪水,再加上从去年影响至今的干旱,希腊近来极端天气似有增多之势,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面对气候危机,希腊政府如何应对?各国领导人即...

    时间:10-3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