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特稿|中国北极科考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独特贡献

2024-07-01 14:45:2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挪威新奥勒松6月30日电 特稿|中国北极科考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独特贡献

  新华社记者郭爽 张玉亮 李超

  北极地区被广泛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强烈的地区。其中,斯瓦尔巴群岛作为北极变暖的前沿地区,其温度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所在的斯瓦尔巴群岛新奥勒松地区,“肉眼可见的气候变化影响随处可见,”挪威极地研究所特别顾问金·霍尔门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各国科研人员通过研究这里的气候,可以了解气候变化的情况,预测未来趋势,“中国科研人员的勤奋工作促进了北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

  数十年来,中国在极地尤其是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不仅扩展了对冰冻圈的理解,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还通过国际合作和知识共享等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持续监测环境变化 填补多项数据空白

  深一脚、浅一脚,迎风冒雪,登上新奥勒松冰川取雪采样,再乘船返回科考站,通过同位素离子分析仪等仪器分析样品中硫酸根、硝酸根等离子的输送和沉积过程,利用模型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走势——这是中国科学家胡正毅在北极冰川科考的日常工作之一。

  自黄河站2004年建站以来,中国科研人员持续监测北极环境变化,收集冰川、陆地生态、海洋生态、空间物理等方面的数据。如在冰川研究方面,中国科研人员持续监测冰川表面物质平衡数据、冰川运动数据、消融区和积累区10米深冰川温度,以及冰雪样品分析数据等;在生态(海洋和陆地)研究中,中国科研人员通过定期采集样品,分析生态种类、分布、年际或季节性变化;在空间物理方面,研究人员持续收集高空物理参数,分析空间环境变化。

  中国北极科考持续监测提供了大量关于气候变化的关键数据,对理解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北极快速变暖的观测监测方面,中国科考成就已帮助科学界更准确地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中国连续多年的实地观测和数据收集,填补了极地冰川海洋、陆地、气象、地质和生物生态数据空白,对优化全球气候变化模型至关重要。

  揭示气候变化模式 支持气候模型改进

  北极地区被广泛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强烈的地区,这一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即北极地区的气温升高速度比全球平均速度快两倍甚至更多。数据显示,过去60年,斯瓦尔巴群岛的气温显著上升,这一现象在新奥勒松地区尤为明显。

  胡正毅的科考结果显示,与美国阿拉斯加和中国北部区域相比,斯瓦尔巴群岛降水更少、冰川消融更强。中国科研人员类似这样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例如在冰川物质平衡、海冰厚度和范围、大气化学成分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北极海冰减少和冰川退缩的速度、北极冰川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其对全球海平面上升和气候模式的影响,提供了预测海平面上升的重要依据。

  中国北极科考提供的相关数据不仅有助于科学界理解北极地区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关键作用,也为全球气候模型提供了关键参数,帮助科学家更准确地预测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例如,“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已多次执行极地科考任务,提供了高质量的海洋和气候数据,支持全球气候模型的改进;冰川物质平衡研究揭示了北极冰川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提供了预测未来海平面上升的重要依据;通过卫星和现场观测进行的海冰监测,为全球海洋环流和气候系统的研究提供支持;在北极海洋生态系统研究中,中国科研人员通过研究海洋生物的分布变化和极地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海冰减少和冰川融水增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北极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关键数据,增进了科学界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理解,有助于推动制定北极生态保护措施。

  推动国际合作 促进知识共享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极地研究合作,通过与北极国家和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分享数据和研究成果,推动了全球极地研究的进展,为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支持全球气候治理框架。

  中国参与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和北极理事会的相关工作,促进了极地科考信息共享和全球政策制定。在联合科考和数据共享方面,中国与挪威、俄罗斯、德国、泰国等国建立了合作关系,增强了全球气候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挪威极地研究所生态毒理学部门负责人盖尔·加布里埃尔森对记者表示,良好的治学态度、先进的实验设备、出色的科研效率和研究分析能力是中国团队参与项目的优势。

  同时,中国通过发布极地科考成果和开展科普活动,包括科学报告、展览、媒体宣传和北极云科考-走近黄河站等,提升了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以及对极地保护和气候行动的支持。

  今天的人类“有着共同的利益,我们必须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霍尔门说,“北极对世界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需要所有能够提供解决方案的人贡献想象力、创造力和才能。”

  • 相关阅读
  • 新华社消息|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编辑:畅舒婷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

    时间:07-02
  • 世界气象组织:“弗雷迪”为有记录以来持续最久热带气旋

      新华社日内瓦7月2日电(记者曾焱)世界气象组织2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热带气旋“弗雷迪”为有记录以来持续最久的热带气旋,持续时间达36天。  去年2月至3月,“弗雷迪”从澳大利亚西北部海岸起...

    时间:07-02
  • 阿斯塔纳街头欢迎旗帜飘扬

      7月2日,欢迎旗帜飘扬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街头。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7月2日,欢迎旗帜飘扬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街头。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7月2日,欢迎旗帜飘扬在哈...

    时间:07-02
  • 第三批援柬中国中医医疗队抵达柬埔寨

      新华社金边7月2日电(记者吴长伟)第三批援柬埔寨中国中医医疗队2日抵达金边,开启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任务。  经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第三批援柬中国中医医疗队由四川省派出,共8名队员...

    时间:07-02
  • 通讯|选前“遇冷”的英国大选

      新华社伦敦7月1日电 通讯|选前“遇冷”的英国大选  新华社记者孙晓玲 金晶  英国将于7月4日举行大选。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普通民众对本次大选乃至英国政治正逐渐失去信心。  英国天空新闻频道披露的...

    时间:07-02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全球土地快速退化发出警告

      新华社巴黎7月1日电(记者张百慧 徐永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7月1日警告,到2050年,全球90%的土地或将退化,从而给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带来重大风险。该组织呼吁各会员国加强土地保护和恢复,并宣布将采...

    时间:07-02
  • 心相近 | 青春“上”线 以“合”同行

    青年,是未来和希望今天的青年圆桌会邀请三位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人分享自己的“上合”故事听一听他们的感受和期待 记者:陈杉 马峥 郑开君 乔继红 韩梁 赵嫣 张继业 关建武 周旋 李奥编导 :王妍清编辑:孙浩 张远 ...

    时间:07-02
  • 古特雷斯呼吁克服政治分歧建立“和平气候”

      新华社联合国7月1日电(记者潘云召)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7月1日表示,世界和平取决于人类与地球及其自然资源之间的和平,需要全球领导人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克服地缘政治分歧,共同建立“和平气候”。&ems...

    时间:07-02
  • 委内瑞拉总统宣布与美国政府恢复对话

      新华社加拉加斯7月1日电(记者田睿)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7月1日晚通过国家电视台宣布,将重启与美国政府直接对话,以改善双边关系并达成政治协议。  马杜罗表示,接受美方关于恢复直接对话的提...

    时间:07-0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