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中企助力伊拉克老油田焕发新活力

2024-10-16 08:30:00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人民网迪拜10月12日电 (记者管克江)石油是伊拉克经济的支柱。在伊当前各大油田中,位于东南部米桑省的米桑油田是开采历史最长、环境最恶劣的油田之一,设施老旧、技术滞后、资源瓶颈等成为油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2010年5月,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土耳其国家石油公司,与伊方签订为期20年的技术服务合同,通过努力,油田从日产不足9万桶提升到如今的30万桶。项目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也不断得到改善,老油田焕发出新生机。

克服安全挑战——排雷5.6万多颗

米桑油田位于边境地带,因历史原因遍布地雷。油田区域内地雷不仅分布广,而且具有隐蔽性,有的深埋地下,有的落在井筒和井口旁,有的卡在废弃的油气装置中。工作人员深入雷区实地勘探,一条线一条线地摸清雷区情况、建立排雷数据库,联合排雷承包商成立专门用于处理急迫性排雷工作的专业队伍,并总结出一整套适用于现场情况的清雷作业程序与安全管理体系,在提升现场施工效率的同时保证了雷区作业的风险管控。

排雷成果。中国海油供图

12年来,米桑油田排雷区域共计约231平方公里,清除地雷或战争未爆物共5.6万多颗,无任何雷区事故发生。中国海油的排雷流程被伊拉克政府引入排雷体系,排雷经验被伊拉克政府排雷主管部门在全国推广。

工作人员前往排雷。中国海油供图

如今,排雷工作和油田作业仍在同步开展中。伊拉克环境部负责排雷事务的官员尼布拉斯·马特鲁德表示,中方在过去多年的工作中严格执行了相关标准,体现出高度专业性,“向你们表示感谢,祝你们继续取得成功。”

挑战技术难题——产油已超10亿桶

米桑油田老井均为直井,单井产量有限。上产须引入水平井技术,实现单井高产。然而,米桑油田盐膏层厚度约800米,埋深2000-3000米,压力超过50兆帕,在这种条件下作业被视为国际级难题。此外,这些老井历经战乱和高负荷生产,地面设备均不同程度出现跑冒滴漏、阀门失灵、缺少备件等问题,井下则普遍存在出砂、结垢、管柱腐蚀乃至断裂等顽疾。

项目部一一攻克技术难题:首次实现盐膏层造斜定向钻进水平井,突破了多项盐下水平井钻井技术瓶颈,累计施工23口;成功探索出“精准动态控压固井”配套技术,固井合格率大幅提升;摸索实践出一套碳酸盐岩裂缝和溶洞型防漏堵漏综合配套技术……

油田厂区一景。中国海油供图

如今,米桑油田已建成并投产伊拉克最大的油气水电一体化处理终端;投用标准化示范脱气站;铺设逾1500千米油田集输管网,油田日产量稳步提高至30万桶。截至2022年10月底,米桑油田群累计产油已超10亿桶。

工作人员在一体化终端中央控制室工作。人民网记者 管克江摄

中海石油伊拉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晖表示,过去,一些西方企业在伊拉克的开采方式不可持续。中方从进入油田作业之初就确立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致力于提升当地技术能力和生产水平,实现共赢发展。“20多年来,中企持续投入油田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为油田持续上产稳产提供保障,也为当地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履行社会责任——创造4500多个就业岗位

当前,伊拉克正全力推进经济重建,希望通过与国际伙伴加强合作,培训油气人才,改善经济民生。中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除与米桑石油公司设立联合作业机构,保留约1800人的工作岗位外,还不断扩大伊拉克籍员工的招聘工作,至今已在当地创造了约4500个就业岗位。同时,先后投入超2000万美元,组织实施社会贡献项目15个,用于新建和改造当地社区道路、学校、医院、电网、污水管网等。

中伊员工共同在检修钻井设备。人民网记者 管克江摄

米桑油田的运营由中国海油和米桑石油公司组成的中伊联合作业机构来统筹。智能化终端天然气处理高级主管乌斯曼·拉贾说:“我的工作职责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确保安全,终端系统的每一个部分都在正常运转。一部分是优化。通过数据分析和现场考察,我们努力提升效率,减少污染和浪费。伊中双方合作顺畅,致力于实现同一个目标,那就是让米桑油田实现高产稳产,并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智能化终端就是一个体现。”

新进油田工作的伊拉克大学生在接受急救培训。人民网记者 管克江摄

去年12月赴广州参加高级电潜泵培训的伊拉克学员、现场工程部经理阿里·阿其兹表示:“从培训主题到城市面貌,从后勤保障到培训管理,中国之行让我们受益匪浅。感谢中企支持我们不断增长才干。希望未来有更多伊拉克青年能到中国交流学习。”参加过生产工程师认证培训的侯赛因·赛义德说:“在培训中,我们与中国伙伴结下友谊,情同兄弟。正是得益于中国兄弟的支持,我们不断成长,伊拉克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慰问当地学校。中国海油供图

中海石油伊拉克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锋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推动与各方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伊拉克是中方共建“一带一路”重要伙伴,中企将继续积极参与伊经济重建,助力伊方改善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伊拉克石油部长哈扬表示,感谢中企为伊拉克能源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希望与中方继续加深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提升服务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 相关阅读
  • 碰撞智慧、共话合作的重要平台——与会嘉宾高度评价世界媒体峰会积极贡献

      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16日电 题:碰撞智慧、共话合作的重要平台——与会嘉宾高度评价世界媒体峰会积极贡献  新华社记者郑冬睿、朱艺琳、李心睿  “世界媒体峰会已成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

    时间:10-16
  • 美丽、热情、精彩!外媒记者眼中的新疆

      【简介】这几天来,参加第六届世界媒体峰会的各国媒体记者们参访新疆多个地方。他们都去了哪里?他们眼中的新疆是什么样的?来,跟着我们的镜头一起去看看吧。  记者:冯歆然、赵博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

    时间:10-16
  • 德国新出生大熊猫双胞胎幼崽首次亮相

      新华社柏林10月16日电(记者褚怡 杜哲宇)自16日起,德国柏林动物园今年新出生的一对雌性大熊猫双胞胎幼崽将轮流与公众见面,展出时间为每天下午一小时。  在15日柏林动物园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见到了在...

    时间:10-16
  • 综述|应对AI虚假信息,多国媒体加速构建“真实性”防线

      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16日电 综述|应对AI虚假信息,多国媒体加速构建“真实性”防线  新华社记者  人工智能(AI)在拓展创意边界、提升传播效能的同时,也带来虚假信息泛滥、知识产权侵权等隐忧,给国际传播...

    时间:10-16
  • 列国鉴·德国丨记者观察:连续两年衰退,德国经济“病”了?

      新华社柏林10月16日电(记者李函林)德国长期被视作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去年却沦为“全球唯一负增长的发达经济体”。德国政府最新预测显示,2024年德国经济还将萎缩0.2%。德国官员和研究德国问题的学者认为,...

    时间:10-16
  • 组图:哥伦比亚纳里尼奥港早市

      日前,记者探访了亚马孙河畔的一座小城——位于哥伦比亚的纳里尼奥港。纳里尼奥港人口只有一万左右,当地人主要依靠渔业和旅游为生。  在这里,记者发现了一个很有特色的早市。它是当地原住民...

    时间:10-16
  •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联合公报

      新华社伊斯兰堡10月16日电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联合公报   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或“本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24年10月1...

    时间:10-16
  •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联合公报

      新华社伊斯兰堡10月16日电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联合公报  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或“本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

    时间:10-16
  • “食味中华——中华古代饮食文化展”在匈牙利开幕

      新华社布达佩斯10月16日电(记者陈浩)“食味中华——中华古代饮食文化展”15日在位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民族学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匈牙利民族学博物馆共同举办。  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龚韬...

    时间:10-16
  • 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央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图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大楼。新华社发 记者10月16日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巴基斯坦国家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300亿元人民币/11800亿巴基斯坦卢比,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

    时间:10-1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