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甘肃舟曲讯 (特派记者张强、何涛)作为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抗震救灾的重要团队,中国国际救援队的80名队员于8月9日凌晨4时从北京南苑机场起飞赶赴舟曲灾区。他们带来了12条搜救犬和200多套救援装备、器材。
领队尹光辉介绍,泥石流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地震的地质灾害,地震发生后,建筑物的废墟内往往存一定空间,甚至有短暂的时间供人们逃生;但泥石流一旦突袭而来,瞬间就可完全掩埋建筑物,不留任何空隙,让里面的人窒息而死,非常残酷。这给搜救犬提出了新挑战:“要让搜救犬准确感知地底下有没有生命迹象,就必须给它一定的缝隙,否则生命的气息冒不上来,它辨别不了;泥石流的废墟,经常没有缝隙——当然,这种情况同时也意味着地底下的人存活机会已经微乎其微了。”
或许,这次泥石流的确过于残暴,以至于被埋者中几乎已经不再有幸存者;或许,在高密度填埋的废墟上,搜救犬的确失去了在地震灾区的神奇。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泥石流的灾后援救工作中,现代化的机械和设备的确很难派上用场。
一名援救者说:“在地震灾区,救援队员可以根据声音等各种信号来准确判断出被救者的准确位置,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力学等科学原理制定出合理的施救方案,然后利用机械设备把他救出来。只要方案合理,大型设备就不会意外地伤到人。但泥石流能够瞬间把人整个地活埋掉,一旦把头也给埋进去了,生还的希望就很小了。严严实实地埋在地底下,往往没有任何信息可供我们参考,设备派不上用场,胡乱用设备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基本上只能靠用铁锹挖等最简单的手段来救人,效率很低。几个救出来的人都是被埋得不深的。”
被埋60小时残疾人奇迹生还
本报记者用相机记录救援全过程
本报讯(特派记者乔军伟)昨天上午,一名被埋在坍塌的房屋废墟下60个小时的老人被救出。从上午11时20分到12时50分,本报记者用相机记录了整个营救过程。
昨天上午11时20分,正在一幢被泥石流掩埋了一层的危楼下面挖掘的民兵报告说,废墟下面发现了一个活着的老人。这一消息让连续工作倍感疲惫的搜救人员立马兴奋起来。指挥官下令马上向上级汇报,请求支援。
11时22分,兰州军区的军医迅速赶到现场,并做好各项准备,将点滴瓶、氧气袋等必需物品拿在手上。其中一名战士脱掉上衣,沿着废墟上挖出的洞进入生还者所在的位置。
11时43分,军医将担架抬到洞口,随后,生还者被运送出来,先是双脚出来。全身出来后,马上放在担架上,几个解放军战士将其抬到比较空旷的地方,军医上前为其插上氧气管,扎上点滴针。
11时46分~11时52分,几名战士抬着生还者,走过泥石流留下的淤泥地,历时6分钟,辗转将近1000米的路程,来到一个军队用帐篷搭建的临时医疗点。
11时52分,担架到达临时医疗点,军医开始对生还者进行紧急救治。
12时50分,救护车赶到,生还者被送往医院救治。据参与救治的一位军医介绍:生还者没有太大的外伤,只是由于被埋在废墟下60个小时了,身体极度虚弱。
住在楼梯旁边赢得生存空间
在救援地点,生还者的侄子刘江告诉记者:生还者名叫刘马幸代,现年52岁。他生下来就身有残疾,双腿不好,不能说话,也听不见。所以一直未婚。他说,当天夜里将近12时他才到家,还没有进家门就听见房子后面的那条河发出很大声音,他就大喊着要家人离开房子,可惜声音很快就被雨声、雷声和河水声淹没。很快,大水就淹没了一楼,他父母从后窗户逃出来。而大伯则被困在屋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