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军表示,针对当前的形势,省疾控中心将展开对蜱虫的应急监测,已选择了生态环境与河南发病区类似的户县、眉县为监测县,下周即将召开监测培训会议,培训监测方法,部署监测和采样工作。
省疾控中心昨日专门下发文件,拟选择户县和眉县作为我省人粒细胞无形体和白蛉病毒的监测点,在进行出血热监测的同时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工作。
监测的主要对象包括: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老鼠等立克次氏体和病毒的宿主动物,传播媒介蜱螨。监测主要内容:监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蜱螨的带毒状况;监测野鼠的带毒情况;对病人、宿主、媒介采样;对各类样品进行血清学、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王敬军表示,综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病原分离情况,该病以蜱传播为主,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公众应避免或减少接触到蜱,如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疑似症状或体征时,应及时就医。
河南蜱传疾病防治动态
卫生部专家组赴河南调查
据新华社电 昨日,卫生部派出专家组专程奔赴河南省商城县进行调查蜱虫中毒疾控、医疗救治等情况,同时为当地现有的蜱虫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另悉,卫生部专家组今日也将赶赴蜱虫中毒事件“重灾区”信阳,除了对当地现有的患者临床诊断,还将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病因。
今年,解放军一五四医院共接收这种病人137人,病人大多来自商城县,目前在医院接受救治的共有7人。这些重症病人大多当初被误诊为感冒,到当地村卫所进行输液治疗以致耽搁了病情,发病七八天后才来到这家医院。
致病病原体仍未能确定
据新华社电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李德新昨日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此次河南发生的蜱传疾病具体致病病原体尚未最后确定。
据了解,蜱可携带多种病原体。李德新说,多种病原体可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包括无形体感染和病毒感染等。“不排除是无形体感染,但也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因为已从有的病人检测物中发现布尼亚病毒。”李德新说。
李德新介绍,2006年我国首次发现无形体是一种细菌,之后中国疾控中心开始对人无形体病进行监测、研究,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开展这项疾病防控工作。
2009年,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发现,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当中,有一部分人没有无形体感染的证据,“这提醒我们除了无形体以外,可能还有别的病原体。”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说,蜱传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以前就有,只不过是这次传播了新的病原体。
卫生部发布蜱防控知识
卫生部网站9日发布“蜱的特点及预防控制知识”指出:综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病原分离情况,该病以蜱传播为主。因此,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
预防该病的主要策略是:指导公众避免或减少接触到蜱,并告知公众如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疑似症状或体征时,应及时就医。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