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的间隙,万其珍将河里的漂浮物捞起,祖祖辈辈下来他们家不仅义渡,而且还是这条河的环保使者(11月17日摄)。
万其珍在义渡屋前整理日常用具(11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郝同前摄(郝同前、刘紫凌、冯国栋文)
万其珍将祖上传下来的蓑衣拿出来晾晒,每当下雨的时候他们家一代代就穿着这件蓑衣为村民们摆渡(11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郝同前摄(郝同前、刘紫凌、冯国栋文)
万其珍在大沙河上为村民摆渡过河(11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郝同前摄(郝同前、刘紫凌、冯国栋文)
在风景如画的武陵山区深处,湖北省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有一个古老的渡口。渡口不远处住着一户万姓人家。为了遵守祖上的一个承诺,万家子孙四代人,120年来“不收一文钱”,在大沙河边为村民摆渡。
义渡是从万其珍爷爷那一辈开始的。1877,万其珍的爷爷万作柱为躲兵赋,从江汉平原监利县举家迁到了建始县大沙河村。作为外乡人,当地百姓不但不排斥他们,还为万家的生活行了诸多方便,这让全家人十分感动,总想“为村民们做点什么”。
大沙河村因为那条从村口流过的大沙河而得名,很多村民家住此岸,田在彼岸,每日要绕行很远,走旱路到对岸劳作。后来,有人自造了木筏,但因为撑船人水性不好,时常翻船落水。
来自水乡的万家爷爷会划船,目睹这样的情景,便跟家人商量着,把猪卖了,造了条小木船,专职摆渡,还许下诺言:不向村民收取一文钱。
就这样,万家爷爷一辈子都载着村民,在河两岸摇摇摆摆,来来去去。临终前,他把万其珍的父亲和幺叔叫到床前,嘱咐他们要对这个“承诺”负责。
万其珍的父亲作为长子,接过了万家爷爷的蒿杆,用余下的人生继续着老万家的义渡。去世后,万其珍的幺叔二话没说,又在大沙河边摆起了船,直到病死在渡口旁。
幺叔去世了,老万就成了维系万家“义渡”的接班人。
“过河……”渡口对岸村民的声音在山谷里响起。坐在岸边晒太阳的老万像一个接到命令的老兵一般,“蹭”地站起身,稳步走到河边,解开船绳,等村民一一上船坐稳后,起浆开始撑船。大沙河宽约百米,老万熟练地起桨、落桨,大约一刻钟光景就到了对岸。最忙时,他每天来回撑船50多次。
村民们说,万家几代人都有求必应,无论冰雪连天,还是夜半更深,只要有人喊“过河”,他们就摆渡,从不会为多等几个人而耽误时间,哪怕一次只渡一个人。更难得的是,虽然大沙河摆渡这一段水深时而浅只数尺,时而深过60多米,但从万家开始撑船到现在,一百多年来从没有过一起事故。
村民们曾向上级部门建议在大沙河两岸修座桥。但因为村子穷,河口宽,桥的跨度大,造价高,所以一直没能解决。万家义渡依然是村里人过河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