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刘呆运轻轻从铜鼎的汤中夹出一块动物骨头 赵雄韬 摄
考古专家刘呆运仔细观看铜钟中的神秘液体 赵雄韬 摄
为何没挥发?
存放汤和神秘液体的铜鼎、铜钟密封十分严密
骨头汤能保存多久?答:2400多年!近日,考古部门在战国秦墓中出土了“骨头汤”,这个发现在我国考古界尚属首次,考古专家称之为“奇迹”!
与“骨头汤”一起出土的是,另一铜器里保存了2400多年的疑似“陈年佳酿”的神秘液体,虽然早已气味全无,却珍贵异常。
惊喜
战国秦墓出土“神秘液体”
11月份,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专家在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一座战国秦墓时,有了重大发现。
这座战国秦墓的规模不太大。据咸阳机场考古队队长、副研究员刘呆运介绍,在这座竖穴土坑墓的小龛里,他们清理发现了3件陪葬器物,一件为铜钟,高35.2厘米、腹径22.5厘米、底径14.2厘米;一件为铜鼎,高20厘米、腹径24.5厘米。还有一件是漆器,由于是木头做的,早已腐朽化为灰烬,只剩下漆器的铜底座和漆器上面的小盖子。铜钟和铜鼎没有十分独特的地方,但令考古人员惊喜的是,他们在搬运器物时感觉里面有东西,推测装的是液体。
考古人员将器物运到省考古研究院泾渭基地,打开一看,发现铜钟内有一半的液体,而铜鼎内的骨头汤是以前考古界从未见过的。
此前几日,考古人员在这座墓旁边的另一座战国秦墓里发现了相同大小的铜钟、铜鼎、漆器,还有一头牛的左半边骨头。遗憾的是,铜钟的盖子有破损,里面仅残留少量液体,而铜鼎残破严重,还未进行清理。
现场
铜钟内液体至少二三斤
昨日,记者在泾渭基地库房看到了距今2400多年的神秘液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揭开铜钟的顶盖,记者看到钟内有二分之一容积的液体,液体微浊、半透明,隐约能看到器底,闻之无味,钟底有一个残碎的小陶器。考古专家说,钟是古代的一种酒器,用来盛酒用的。他们推测,这些液体可能是当时的“陈年佳酿”,而里面的小陶器可能是打碎的小碗,推测是故意打碎放进去的,目的是方便墓主人“饮酒”。初步估计,铜钟内的液体至少有二三斤。
再揭开铜鼎盖,则更为惊奇:铜鼎内竟然还有半鼎骨头汤!刘呆运说,以前只知道鼎是古代礼器中的食器,用来煮肉盛肉的,这次通过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一点。骨头汤的发现在我国考古界尚属首次。
热点答疑
墓葬主人什么身份
考古专家表示,按照墓葬形制、出土器物,他们判断该墓葬为战国晚期秦人墓葬。战国时期的秦人墓多为竖穴土坑墓,而器物的腿多为浑圆型。
考古专家推测,该墓葬周围有多座类似墓葬,而它们距离附近一座秦王陵仅300米左右,应该属于战国时期秦王的陪葬墓,墓主为当时的“士族”。
为何液体没有挥发
根据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殡葬制度,用“骨头汤”“酒”陪葬应是当时的一种墓葬风俗,此前也出土过装有骨头的青铜器,但带汤的骨头还是第一次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