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仿古服装的工作人员敲响闻天鼓 。 记者 张宇明 摄
身着戎装的“武士”,于每日下午5时进行“暮鼓”定更表演。记者 张宇明 摄
“咚、咚……”昨日上午9时,西安钟楼上传来了24下洪亮的敲钟声,消失了2年多的“晨钟暮鼓”报时制度将重新开启,今后钟鼓楼每天将在9时、11时、13时敲钟,17时击鼓向人们报时。
击鼓报时怎么来的
据资料显示,在古代,人们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等)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便击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但鼓声传的范围有限,直到南朝齐武帝(公元482-493年在位)时,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改为只在晚上击鼓报时,首开先河。为了使钟声传播更远,除了铜钟越铸越大之外,还建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击钟,夜来击鼓。
景云钟为国宝级文物
在汉唐时,长安城中设有钟鼓楼,钟鼓报时以告知百官和民众时间。在唐代,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清末民国之后,因为有了新式的钟表计时,“敲钟击鼓”逐渐淡出。目前,钟楼上所悬挂的钟为国宝级文物景云钟的复制品,在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铸造了景云钟,此钟原为唐长安城内的景龙观所有,明初移至目前的钟楼用以报时,1953年移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馆,该钟已被评为国宝级文物。1997年1月30日,西安市文物局仿造景云钟,并将其悬挂于西安钟楼基座的西北角,仿制的钟外观与原钟近似,通高2.45米,重6.5吨,钟裙外径1.65米,纹饰、铭文酷似原钟,音质嘹亮雄浑,可与原钟媲美。
恢复“晨钟暮鼓”报时仪式
为了重现古城西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弘扬传统文化,2007年4月,钟鼓楼恢复了这一报时制度,后来又因故中断。为了彰显西安市钟鼓楼的文化魅力,迎接世园会,在世界文化的格局中充分展示古城价值,钟鼓楼博物馆从昨日起全面恢复“晨钟暮鼓”报时仪式,同时,以前游客付费就可以敲钟的经营行为已经取消。
每日上午9时,将敲响钟,并进行“晨钟”起更表演,开启新一天生活,而在正午的11时、13时进行整点报时,代表中午,每次将敲响24下报时,24下寓意每天24个小时;17时(随季节而定,夏季可能后延),在鼓楼上将击响24下报时,并进行“暮鼓”定更表演,寓意定更天。从此,消失已久的“晨钟暮鼓”每天都将在古城响起,这必将成为古城西安的一道风景线。
延伸阅读
“晨钟暮鼓”的由来
古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小时。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便击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但鼓声传的范围有限,齐武帝(483年~493 年)时,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改为只在晚上击鼓报时,首开先河。为了使钟声传播更远,除了铜钟越铸越大之外,还建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夜来击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