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时间我们是一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查实。原先只有7个人的配置也增加到了20个人,三班倒。我们一方面广泛地搜集各种谣言,另一方面通过邮件、微博、电话等渠道征集网友举报,收到线索后再一一查证核实。”谭超向《法制日报》记者讲述了“微博辟谣”小组在地震期间的工作。
袁新婷,科普网站果壳网“谣言粉碎机”主题站负责人。这名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化学专业的博士后,做的是和谭超类似的工作,但略有不同。
“关键就是要说服他们,所以大部分精力就花在数据资料的搜集上。果壳网编辑部有20多名高学历的‘80后’,学科背景涵盖物理、生物、电子、植物、数学等领域。我们还会找相关的专家把关,保证我们的消息是可靠正确的。我们不能在辟谣的同时产生新谣言。我们不是说谁的权力大听谁的,我们只看权威和科学的观点。”袁新婷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这是一种可喜的网络自净力量。”樊春雷对《法制日报》记者说,这种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调查来提高全民分析问题能力的做法,在当下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谣言以辟谣
随着网友“渔翁”被查证为囤盐谣言源头,互联网再次遭到众多批评——“其传播速度、广度和匿名性为谣言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此次谣言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口耳相传和固定电话、手机短信传播,传播群体主要是家庭主妇与老年人。他们限于社会认知的局限和获取信息途径的缺乏,成为“囤盐”的主力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兰也发现了这一点。她在微博上分析:“貌似微博上关于盐的谣言传播并不多,反倒是辟谣的信息更多,但现实社会抢盐的人却听不到这些。”“抢盐的风潮这么快波及全国,说明传统的人际传播网络还是很强大。”
这一切说明,谣言在线下传播的威力远高于网络传播,其负面效果也往往都在现实中产生。那么辟谣工作是否也应有所倾向?
周裕琼也表示,要有专门的社会力量来加强对谣言进行客观研究,为政策提供参考。“辟谣是需要技巧的,以往官方辟谣效果不是很好,因为语气、手段等都不能与时俱进,那种命令的、没有任何争辩余地的语气以及干巴巴没有图片影像的辟谣都不容易让公众接受。”周裕琼说。 (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