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可别小看他们,传统没丢!”这是第二炮兵某旅政委邰平最近常常念叨的一句话。邰平所指的是现在的80后、90后官兵,在前不久扑灭山火的过程中,这些曾经让他忧心忡忡的独生子女,所表现出的勇敢和沉着让他刮目相看。
80后带兵人、90后战士,都是独生子女,并已成为当代中国军队的基层主体。“独生子女,尚能战否?”这是6月初,南方某地方媒体在《兵源之惑——中国强军面临新挑战》一文中提出的疑问。这其中的潜台词是,一直被质疑的80后带得好兵吗?生长在网络时代的90后当得好兵吗?同为独生子女,带兵人与战士在军营相遇,能否共赢?他们是怎样改变着当代军营的“生态”,又是如何在现代与传承中嫁接起这支军队的历史与未来?请看记者发自第二炮兵某部的调查报告。
排长哭了,一群兵傻了眼!
排长哭了,一群兵傻了眼!这是某旅政工网上一条被置顶的热帖。据网友描述,当时,排长带着一群战士大扫除,可战士们干劲有点不足,这让责任心颇强的排长居然当众掉了眼泪。
身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基层干部无计可施、无可奈何、无法带兵,这曾是令政委邰平头痛的一个问题。邰平做了一个调查,基层连排干部中,90%以上的干部都是80后,几乎都是院校毕业,其中独生子女占到50%以上,这导致干部与战士之间出现了“倒钩”现象。
邰平解释说,80后带兵人长期在学校生活,相对单纯,来到部队后,与社会接触较少。而90后战士,刚从社会上来,有不少人入伍前曾打过工、当过小老板,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学生士兵。这些80后带兵人在学历、文化、能力和眼界等方面并不完全占优势。
“没有两把刷子,怎么带得好兵?”邰平说。
邰平在调研时发现,干部与战士的“平辈”现象,使部队出现了两种新情况:一是干部与战士之间常常“话不投机半句多”,互相不理睬,关系疏远;二是上级领导和组织成了“信访办”和“消防队”,战士对干部不服气就要向上级反映,干部则需要依赖上级的权威“灭火”。
培训是最好的福利。这是邰平在地方企业参观时看到的一句话,他把这句话“引进”部队,先后开办了针对基层干部的“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基层带兵人经验交流会”等等。
“最重要的,是给80后带兵人成长的时间。”邰平强调,过去的连排干部多是从战士中提的干,如今的干部来源主要是院校培养的“学生官”。“学生官”有知识的优势,可谓“文气”,部队需要给他们补充些“武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