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杏钦与老院士推心置腹:“你们不信任我,可能是不了解我。我是学鱼雷的,考军校之前就对鱼雷有特殊的感情。军代表首先代表的是部队官兵,并不是代表单位和个人,我要保证这型鱼雷从起步阶段就更好更强。”
那年冬天,进入试验阶段的新型鱼雷“出了问题”。其中一条鱼雷发射入水后,发动机很快就停止工作。回收后一检查,却查不清问题。
尽管事出偶然,徐杏钦却比谁都清楚:可靠性对于武器装备具有重要意义,大家都查不出来的问题肯定是新问题、大问题,这个关口一定要把住。
一天清晨,徐杏钦忽然想起了什么,他抓起衣服披在身上就向试验工房冲去。门没开,大家还没有来上班,徐杏钦在门外急得团团转。一抬头看到1米多高的窗户,徐杏钦想都没想就从窗户爬了进去,他要找“电爆活门”。
“电爆活门”是动力系统的重要部件,起到点燃发动机的作用。徐杏钦翻箱倒柜,把用过的30多个“电爆活门”全部找了出来,经过仔细比对,徐杏钦发现有一个与其他“电爆活门”存在细微差别。于是,他顺藤摸瓜,根据“电爆活门”的编号找到对应的试验鱼雷,没错!就是这条鱼雷出了问题!
激动的徐杏钦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拿着去做试验,结果真是“电爆活门”出现工艺质量问题。问题找到了,一向严肃的总设计师紧紧握着徐杏钦的手感动地说:“谢谢你!”
“这型鱼雷的诞生,使中国高性能主战鱼雷一跃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鱼雷定型之日,徐杏钦与总设计师紧紧相拥在一起。一位领导该项目多年的国家领导人闻知试验成功的消息,写下8个大字:十年铸剑,终成大器。(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