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每月能领到110元养老金后,村上60岁以上的老人都非常开心,说全靠国家过活,平常买菜抽烟喝茶买药就指着这点钱了。钱不多,可在老人们心里却异常温暖,因为平时儿女也不见得每月能给100元钱。在老人们眼里,国家这个平时模糊的概念此时甚至比儿女都亲,可一旦生病住院,国家就鞭长莫及了。所以老人们盼身体健康无痛无病,真的到了那么一天,只希望一觉睡下去再也不睁眼,这算是最有福气的死法了。
生活在农村20多年,我目睹了太多老人病无所医、老无所依的情况。每每想到那些苍老的面孔,心里好痛好痛。
浙江桐乡市 姚孝平
张阿姨的苦恼
我家在湖北巴东县城,是山区。寒假回家串门,听一位姓张的阿姨讲到了她面临的“养老困境”。她的大家庭包括双方4位60多岁的老人。老人们都在农村,已失去了劳动能力,还多多少少有些病。她有个读高中的女儿,正在准备高考;她自己的妹妹在外地打工。张阿姨和丈夫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每月的收入加起来不超过2000元。她说:“这样的收入一方面要供一家三口的基本生活和女儿的高中花费,马上就要面临女儿读大学的大额花费,还要赡养失去劳动能力的双方父母!”其经济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本来经济上的负担已够让她头疼,她每周还必须抽时间回家照料父母的基本生活,顺便要买点水果、蔬菜和药,请假太多耽误工作又要扣工资。张阿姨说:“实在没办法,动过念头送父母去养老院,这样只多花点钱吧!但丈夫一听,立马义正词严地说:‘不孝!等着别人数落你,看你脸往哪儿搁!’碰了一鼻子灰后,我就再也没提过这事。哎……”在场的亲戚朋友似乎都能体会到她这种无奈,甚至也有相同的无奈,却都不吭声,因为家乡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是子女赡养老人的家庭养老模式,都认为这样才是尽孝道。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如今“4+2+1”型的家庭非常普遍,加之社会压力的增大,家庭养老这种模式让不少夹在老人和孩子、工作和家庭中的人感到不堪重负。所以,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亟待改变。
中国人民大学 郑海鸥
一个普通家庭的养老困扰
对人口老龄化给家庭带来的问题,我的战友欧阳体会颇深。
欧阳从部队转业到省政府机关工作,妻子在一家企业上班。欧阳在安徽老家有年迈的父母,南京有岳父岳母,老人均已过古稀之年,女儿今年上初中三年级,可谓上有老下有小。
由于工作性质决定,欧阳经常要出差、加班加点,常常得“一心挂两头”。母亲患有严重高血压和哮喘,他很担心,但因分隔两地,惟有逢年过节才能去老家看望父母。
一天夜里,父亲因胆结石发作,疼得在床上直打滚,瘦小的母亲用板车将父亲拉到乡医院。因为乡卫生院医疗水平有限,医生便建议转到市医院手术。母亲只好摸黑深一脚浅一脚地找到一位开三轮车的亲戚,连夜将老伴送到了市医院。还有一次,父亲在骑自行车去乡村集市的路上,被汽车撞了,腿部缝了7针,在家躺了近一个月,身体才慢慢恢复。这些事情都是欧阳回家探望父母时从邻居口中得知的。
欧阳也想将父母接到城里来住,但父母说在城里生活不习惯,而且欧阳自己忙工作、忙孩子,有时候出差在外,也照顾不了父母,更重要的原因是,欧阳转业那年已经取消福利分房,他靠积蓄在南京买了套50多平方米的住房,一家三口还能凑合着住,要是父母过来肯定会拥挤不堪。妻子所在的企业效益一般,有限的工资除了供孩子上学,上补习班、兴趣班,每次回家还要向父母孝敬一点。岳父体弱多病,虽然参加了医保,但自己承担的医疗费也不少,欧阳也要隔三岔五地在经济上给岳父母补贴一点,家里基本没有结余的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