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典对重金属含量有明确规定、原料进出厂均要求药企自检、药品出厂后药监部门还要抽检……“铬毒胶囊”如何逃过层层监管?对此,食品安全专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金狮指出:“规定上没有盲区,现实中有盲区。”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督查组已到达浙江新昌,会同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报道涉及的药用空心胶囊生产企业进行检查。
央视曝光的9家药企,除了丹东市通远药业和通化颐生药业宣布召回被曝光批次的药品外,其余企业截至目前均无动作。
胶囊含铬量有明确规定为何药企不落实?
据了解,对药用胶囊的生产标准,我国曾于2010年3月进行过重新修订,当年10月正式执行。当时出版的国家2010版药典对“明胶空心胶囊”作了进一步要求,相比2000年版的标准增加了一个检查项目正是包括铬在内的重金属检查。药典中明确规定,每千克胶囊的含铬量不能超过2mg。一制药集团的一名负责人亦表示,国家对于药品的生产有严格规定,药企只要真正落实好这些规定,有毒胶囊绝不会被制成药品流入市场。中山某制药厂的技术人员也表示,每个药厂采购空心胶囊等制药原料都应该经过检验,即使原料来自有资质的原料厂也要检验。“进厂、出厂都有相关检验程序。如果原料有问题,肯定可以发现。”
自检重金属检测成本高原料把关难严格
采访中,对于修正集团这样的大厂也被查出使用问题空心胶囊,药企技术人员普遍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对原料进厂把关不严。据一制药集团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包括胶囊、包装盒等在内凡与药品有关的原材料,在进入药企后都必须按批次进行严格而繁琐的检查,其中就包括对重金属含量的检测。目前,监测食品、药品重金属含量主要是靠量子吸收光谱的方法。然而,由于检测重金属的量子吸收光谱价格很昂贵,少则数十万元,质量好的动辄上百万元,部分药企并没落实好这一要求,没有配置相应检测设备,从而为有毒胶囊流入从技术上提供了方便之门。
政府监管多为抽检方式药企规避太容易
除了药企的自我检查外,药监系统还会在药品出厂时及出厂后等环节进行抽检。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药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药品的检测一般有如下几个环节:药品出厂时要进行一次全部检测,一般由药品生产厂家自检;药品出厂后,药监部门会进行一次强制抽查;此后,药监部门还会不定期地针对不同药品进行抽查。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业内人士指出:“如今,一个企业生产的药品往往有多个版本,现在一些企业为了应付检查,往往会生产‘应付药检的药’。”此外,由于目前药监部门执行药典规定、对药企的产品进行检查,往往是以抽检方式,“一些企业就会通过‘混合样’来蓄意隐瞒问题”。(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