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表示,三名航天员状态完全达到预期目标,后续飞行中,对航天员最大的挑战将是手控交会对接任务。其次,由于身处失重环境且时间有限,大量的空间实验对航天员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手控交会对接任务,黄伟芬表示相信三名航天员一定能够圆满完成。
■揭秘
天宫装“空调” 为生命护航
天宫一号为航天员打造了一个怎样的人居环境?当然,舒适和安全都是科研人员要想到的。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进行解读。据介绍,天宫一号由实验舱和资源舱组成。实验舱是航天员的工作舱和生活舱,它的内部四壁都是机柜,内有操作台、仪表板、照明及生活等设备,还布置了航天员休息的小舱室。此外,中间有一个长4米、宽1.8米、高2.2米的通道,是航天员运动、工作和生活的场所。
天宫一号在去年入轨后,其上的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就正式开始运行。航天员进入后,将通过仪表控制器这样一个按照载人状态来设计的人机界面,不仅可以了解飞行器的所有信息,还能实现天地之间收发邮件及进行在轨软件更新。
天宫一号用冷凝水收集装置定时自动收集人体呼吸、排汗等代谢产生的水汽。同时,天宫一号还装有特殊的“太空空调”,如气体流量调节装置、航天服温控调节装置等,它们作为环境控制及生命保障分系统的装置,在航天员的飞行试验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天宫一号上还有一种特别的太空健身器——神经肌肉刺激仪,可以对航天员进行电脉冲刺激,协助航天员进行肌肉疲劳恢复和肌肉力量训练,以防止长期飞行试验造成的肌肉萎缩。
晨报记者 韩娜
■措施
防范不速客 金属衣护体
作为航天员的太空新家,保证安全是“天宫一号”的首要任务。但在茫茫太空中,它也许会遇到一些“不速之客”的侵扰,包括微流星、空间碎片等。为了防止这些“不速之客”的伤害,它自身带有防护板,可以遮挡微小碎片对飞行器的撞击,其自身2毫米至3毫米厚的金属外衣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为了保护“天宫一号”在轨运行的安全性,科技工作者们制定了专门的预警机制,并用黄、橙、红代表不同的预警等级。红色代表的危险级别最高,即有可能撞击到“天宫一号”的碎片。为了精确计算空间碎片出现的可能性,科技工作者还引入碰撞概率的概念。这一概念是空间碎片预警判断的参数与依据,表示的是碎片与“天宫一号”发生碰撞的概率。
“天宫一号”在太空飞行的每一天,科技人员都会进行碰撞概率的计算,看看那些散落在太空的“不速之客”有没有可能对“天宫一号”产生威胁。初步计算的结果表明,“天宫一号”在轨运行的过程中,是不会遇到危险的“访客”的。万一遇到危险,技术人员会在地面向“天宫一号”发出指令,改变其飞行轨道及速度,避开危险物后,再回到预定的轨道继续飞行。在地面,科技工作者还进行了临压力应急试验,测试当“天宫一号”舱体出现5毫米漏孔时,所采取的措施能否维持舱压不小于70千帕,并能保持80分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航天员赢得充足的逃生时间。(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