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幸福吗?”这句问候语曾经一度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在延安,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虽然身残,但却志坚,他们以“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人生态度感染着我们。近日,记者走进延安市残疾人就业安置一条街,感受和记录属于这些特殊群体的幸福瞬间。
300多米的街道
47个残疾家庭经营自己的生意
11月4日,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记者来到位于延安市中心的丽融巷,这条狭长的街道是延安市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而作为延安市残疾人就业安置一条街,更吸引了人们的关注。
今年6月份,当地政府通过实地考察和论证后,把这条300多米长的街道统一规划成残疾人就业安置一条街。记者看到,这条街一侧是林立的门面房商铺,一侧是一字排开的残疾人就业柜台,柜台的式样颜色一模一样,上面喷着“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白色大字。47个残疾家庭在这里有从事钉鞋、修锁的,有经营儿童玩具、毛巾袜子等日用百货的。
“别小看这47个残疾人就业摊位,它让47个残疾人家庭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也让他们摆脱了依靠政府和社会救助的生存困境。帮助残疾朋友通过自己的双手赚钱,他们会更有自尊,更快乐。”延安市宝塔区残联副理事长孙晓莉说。
其实,在丽融巷就业的每一位残疾人都有一段艰辛的生活。如今,他们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自强、自立、自尊、自信地生活着,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也感受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曾经是累赘
现在能赚钱孝敬父母了
丽融巷里,路边一个补鞋的摊主一边忙着活计,一边招呼记者坐下。这个补鞋的摊主叫白小红,延安市宝塔区万花乡人,今年38岁,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行走非常吃力,他靠修鞋维持生计已有8个年头。身体的缺陷和生活的艰苦并没有将他击垮,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发现,他的乐观和幽默与生俱来。
白小红告诉记者,以前他们这些小摊主常常和城管市容“打游击”,残疾人腿脚不灵便,摊子被没收是常事。但自从今年6月份搬到丽融巷后,没人撵了,连摊位费、税收和其他费用全都免了,生意也好了。
得知记者要采访他后,白小红憨厚地笑着说:“以前日子恓惶得很,日常生活和开销完全依靠父母,自己感觉是个累赘。现在不一样了,政府把我安置在这儿,啥费用都免,除去日常花销外,每月还能结余千把块钱,我也可以和其他人一样孝敬爹妈了。”
当问及最近流行的“你幸福吗?”这一话题时,白小红拿起一双开裂的女式皮鞋,锥子上下翻飞,几分钟工夫,鞋子就焕然一新。“你看看,老哥手艺咋样?”白小红把修好的鞋子递过来,记者看到,原来开裂的鞋底和鞋帮已经被深嵌在鞋底的尼龙线牢固地缝在一起,完全看不到缝补过的痕迹。“我觉得每个人的幸福都不一样,能把自己干得了的事情干得漂漂亮亮的,我觉着就是幸福。你让我和你一样背着相机到处采访,一来我跑不动,二来我写不了,这就是赶鸭子上架,那我肯定感觉不到幸福。”白小红幽默地说。
老有所乐
卖玩具给孩子带来快乐
78岁的牛文海老人是南泥湾人,7岁那年不慎从山上跌落,右臂粉碎性骨折,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不幸截肢。
“1956年我结婚后,前妻给我生下两个儿子后没几年就因心脏病去世,我又当爹又当妈,日子过得很艰难。后来政府照顾残疾人,把我安排到奶牛厂上班,我和孩子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1971年,我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但由于收入有限,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1995年我从奶牛厂退休后,在二道街摆了一台人体秤,为路人测量身高和体重挣些零花钱补贴家用,但收入很不稳定。今年6月份,我和妻子在丽融巷摆了两个摊位,卖毛巾、袜子和儿童玩具,收入还不错。”牛文海老人向记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