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东陵“一号陵园”勘探场景
考古专家根据这件2010年公安机关缴获的出自秦东陵“一号陵园”的“高柄漆豆”,并结合这考古发掘和史书记载,判断出墓主人应为秦昭襄王。
他在位的二十余年时间里,蜀地被纳入了秦国的版图,楚国的都城被攻克……而长平之战则一战奠定了秦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因为他的提拔重用,白起、范睢、魏冉等一干名臣良将也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秦昭襄王,秦始皇的曾祖父,被很多人认为是秦统一六国的奠基者,而在2012年的考古发掘中,秦东陵“一号陵园”也被考古专家正式确定为他的陵寝所在。
陵园:形制未定的秦王陵
秦东陵“一号陵园”位于临潼韩峪乡东北,西距秦国芷阳城遗址约1.5—2公里,面积1236.34亩。对于这里的考古发掘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了2座“亚”字形高等级大墓。而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西安市临潼区秦东陵文管所对秦东陵“一号陵园”进行大面积考古勘探,积累了一大批考古新发现,补充了上世纪80年代考古发掘的不足。
从考古勘探结果来看,秦东陵“一号陵园”既具有凤翔雍城秦公陵园有壕沟无陵墙的陵园特点,也有秦统一后直至汉代帝陵南北向长方形的形制特征。
令人意外的是,位于咸阳的前代秦王陵墓(长期被误认为周朝陵墓),勘探时发现的双重壕沟、双重垣墙结构中的外垣墙、内壕沟、内垣墙,却在这里没有找到。所以专家直到战国晚期,秦王陵的形制还没有最终定型。
建筑:首次出现陵寝建筑
古人出于祭祀需要,会在陵园里建造陵寝建筑,按照死者生前那样装修一番,这也正好符合视死如生的传统。
故而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说:“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
蔡邕认为这种建筑是到了秦始皇时期才有的,但考古专家在主墓的西北部发现了一组规模较大的建筑遗存,其结构可能与秦始皇帝陵园封土西北部发现的陵寝建筑遗址形制相同,可能意味着这种在帝王陵园中设陵寝建筑是始于秦东陵“一号陵园”。
墓主:统一六国的奠基者
根据考古勘探显示,陵园内的两座“亚”字形主墓葬在形制结构、尺寸、陪葬坑数量、开口层位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同时,根据2010年公安机关从盗墓贼手中缴获的出自秦东陵“一号陵园”的“高柄漆豆1件、残漆豆足座3件”判断,秦东陵“一号陵园”应为秦昭襄王和唐太后的“茞陵”。
在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中,关于秦昭襄王在位期间最主要的记载就是战争,比如六年时司马错平定蜀地;十四年时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二十九年时白起攻楚,攻下楚国的都城郢……
而震惊历史的的长平之战,便发生于秦昭襄王四十七年,昭襄王任命白起为主帅,大破赵国于长平,四十余万降卒尽数坑杀。
经过连年的征伐,秦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在秦昭襄王任内被正式确定。而8年之后,继承了雄厚国力的曾孙秦始皇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统一中国的进程。(西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