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西安拆除百年油坊拟建博物馆 非遗传承人被赶走

西安拆除百年油坊拟建博物馆

2013-02-25 17:21:31

  “本以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它就能一直‘活’下去。可现在,遗产传承人都被赶走,失去了在原址榨油的机会。”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李健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他所说的,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的沣峪口老油坊,是我国仅存的几处百年老油坊之一。如今,这个百年“活化石”的院落已被拆作一堆瓦砾,即将被建成供游人参观的博物馆。

  “活化石”的起死回生

  老油坊历经清末到民国的战火硝烟,存活了下来。但到了21世纪初,它却濒临消亡。

  当时,它是“西安兰台档案用品印刷厂”的一部分。2004年,印刷厂将老油坊承包给了村民高让让,合同期限为20年。

  “刚承包的时候,油坊里杂草丛生,几乎都要荒废了。房子也快倒了,根本就没人榨油。”高让让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

  当时58岁的高让让,吊住了老油坊的“最后一口气”。从1967年起,他就是一名普通的榨油工。

  为了救活油坊,他和儿子高飞连续几年拉着架子车走街串巷,吆喝着:“卖油呦!卖油呦……”他们没有买新的机器,延续着传统的老工具。瓦房内保留着直径近40厘米、长约15米的大圆木。夏天,老人和儿子光着膀子卖力地拉动粗大的红心白杨木杠杆,汗水一道道流下。

  在他的努力下,枯竭的老油坊,终于又开始流出菜籽油和香油。

  到了2007年,由于年久失修,老油坊厂房已破败不堪。高让让把情况反映到滦镇街道办。为了免于出资维修,街道办又与高让让达成协议:“双方在原有承包期限上续期40年,并要求油坊不得转产;高让让一次性向滦镇街道办支付40年承包费7万元。”

  延长了承包期限后,高家父子更用心经营老油坊。他们让老作坊也“时髦”了一把,打起了“纯手工”的宣传名头。

  百年老作坊和农田也重新建立起了“供血纽带”。他们多年收购油籽,周边农民越来越多地种起了油料作物,一担担挑进这个百年院落。

  若不是这年8月一群“特殊客人”的来访,老油坊也许还在继续默默无闻地榨油。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便是来访者之一,与他同行的,还有几位非遗保护志愿者。

  “我们去的时候,老油坊破烂不堪。但第一眼看到它,我就非常兴奋!”王智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它既是文物,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他推算,老油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油坊设备很古老,是清朝洋务运动后期光绪年间遗留下的工业文化遗产。最具历史意义的是,他们用传统的工艺榨油,这是西安乃至西北地区极为罕有、极为濒危的古老技艺。它还是一个活态存在,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活化石。”

  油坊院子里还有古代石猴一尊。每年做油时,高氏父子还延续着“敬龙王”、“拜石猴”的传统风俗。

  “老艺人谈到,由于作坊中有巨大的油梁如同龙一般,故而油坊始终供奉龙王。另一种说法是油也是液态,所以供奉龙王。民间受《西游记》影响认为猴能镇住龙王,所以形成了对龙王、石猴的民间供奉习俗。”王智说。

  他们的造访,使高让让萌生了为老油坊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想法。“一开始我并没有申遗的概念。直到王主任他们说,老油坊有非常宝贵的价值,应该去申遗,我才有了这个意识。”

  申遗,让老油坊“麻雀变了凤凰”。

  2008年,沣峪口老油坊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次年,高让让、高飞父子被省、市两级政府认定为陕西省非遗“老油坊榨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相关阅读
  • 西安拆除百年油坊拟建博物馆 非遗传承人被赶

      “本以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它就能一直‘活’下去。可现在,遗产传承人都被赶走,失去了在原址榨油的机会。”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李健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他所说的,是位于...

    时间:02-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