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记者以嗓子发炎为由来到电子正街附近的一家小型药店,工作人员极力推荐柜台最上层26元一盒的一种消炎药,声称此药最有效,却只字不提柜台最底层一款6元一盒的消炎药。事后记者得知,6元的药是降价药,利润很低,而26元一盒的药利润在8元以上。在其它一些药店的感冒药类柜台上,记者视线内的第一栏药品,价格多在20元以上,最贵的三四十元,越往下价格越低,到最底层,药价多在5元以下,非得“蹲”下来才能看清。
“降价片剂药”改成胶囊或冲剂不降反涨
记者采访了解到,许多“降价药”因为利润降低而“全身退市”,相当一部分则是换个“面孔”重出江湖,价格不降反涨。
据了解,全国两百种常用药品中,许多药品都有多个药名。每种药还能分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规格。所以有的药其中一些规格降价后,其他规格就顶上了。知情人士透露,如果同种药的片剂利润降低了,药厂可以把片剂改成胶囊或者冲剂。尽管成分和药效相同,但因为形状不同就变成了价格不菲的“新药”。
比如银黄片,24粒装,国家零售指导价是每盒3.2元,而成分和功能主治一样、每袋4g、十袋装的银黄颗粒,零售价为9.5元,0.3g×36粒的“银黄胶囊”,在药房的零售价是21.6元钱。再拿布洛芬胶囊来说,降价后每盒卖2.7元的药,目前经过包装更新,其市场售价每盒已经卖到15.5-17元。
彻底解决药品“降价死”怪象刻不容缓
针对“降价死”的怪象,青年经济学家李青指出,政府监管部门应该明确,简单的“降价”并不能一劳永逸。解决药价高问题。找到杜绝“降价死”现象的根本解决途径,比单纯地公布“降价通知”更为重要。同时,严格审批“新药品”,完善国家药品注册制度,才能不给药品“死去活来”的机会。
消费者虽不能够限制药价,但在买药的时候应多留意。从事药品零售工作近20年的杨女士提醒市民:一般热情的促销员推荐给你的十有八九是利润高的药,先别忙着掏钱。再就是,许多药店会把平价药“藏”在最不容易看到的地方,比如柜台的最下边、最里边等。还有,很多药名字相同,价格差距却很大。事实上,只要是正规药,成分相同,药效相差不会太多,便宜的药更适合你。(三秦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