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垃圾越来越多。由于垃圾处理方式不当,出现了垃圾围村的“脏、乱、差”现象,对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危害。然而,凤县在农村正在尝试一种“村民收集分类、定点兑换物资、政府补贴差价”的垃圾处理模式,使农村垃圾实现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垃圾污染问题也得到了有效遏制。
记者在凤县凤州镇采访时,只见一个挂着“垃圾兑换超市”的商店门口围着五六个村民,他们手里拿着一些塑料瓶、空玻璃瓶、旧电池等物品,经过店员张麦平数个计算后,店主并没有直接给他们现金,而是让他们在货架上拿了洗衣粉、肥皂、食用盐等商品。
“我们这是今年新建成的一家垃圾兑换超市。准确地说,是垃圾中的可回收物、有害物的兑换超市,像这种‘超市’在凤县还有5家。”店员张麦平介绍说。
垃圾治理成效低 镇村自建垃圾超市
“如今农村垃圾呈现的多样化、集中化、露天化现象日益突出,生活垃圾中的90%都可以变废为宝,但是只靠政府一方的努力,很难实现循环利用,如何发动村民参与其中,成为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凤县环保分局局长郑红星说,近年来,凤县为了创建国家生态县和开发乡村旅游,深入实施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主要镇村建设了沼气池、污水处理、垃圾填埋场等环保设施,还组建了村级专业环保队伍,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由于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且村民环保意识和知识欠缺,村民参与处理垃圾的积极性并不高。于是,玻璃瓶、塑料袋、废旧电池等废品被村民随意丢弃,影响了村镇周边环境美观,危害群众健康,使“脏、乱、差”现象不能得到根本治理,政府投入与收效失衡。
为此,从2011年底开始,在凤县红花铺镇的5个村试行“垃圾兑换超市”,并制定了《垃圾超市服务公约》、《垃圾超市商品兑换办法》等相关制度,村民把酒瓶、废纸、塑料瓶等拿到村上定点的超市、商店,就能以高出市场的价钱兑换成生活用品。这种既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又美化了农村环境的政策一出台,大受群众欢迎。
一年回收300吨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由于居住分散,原来村上一年也不见几个收垃圾的,所以将塑料袋、玻璃瓶等生活垃圾随意乱扔。如今有了定点兑换超市,随时都可以进行兑换,并且比市场收购价要高出好多,一捆废塑料就能换来一袋盐,几个玻璃瓶就能换一块香皂,实惠!”草凉驿村村民王喜云说。
“现在,通过这种激励方式,村民基本形成了自动清理院内、门前等处垃圾的生活习惯,甚至有些村民到河边、路边自主捡拾垃圾,环保意识和自觉性提高了。一年下来,5个垃圾兑换超市回收了300多吨垃圾。如今镇村上环境好了,镇上再也不为垃圾问题发愁了。”红花铺镇镇长白军林说。
昔日包装盒随意丢弃、塑料袋随风飘、废旧电池到处乱扔等污染环境问题在红花铺镇得到了有效遏制,如今红花铺镇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村环境整治模范镇,国家级生态镇,被亲切地称为“世外桃源”。
年初,凤州镇也开始尝试推行垃圾兑换超市,4月份该镇投资了2万元,建起了凤州镇第一个垃圾兑换超市,采购了50多种日用品。一开张,每天前来兑换物品的村民很多,不到一周仓库就堆满了回收的各种物品,兑换生意是越来越红火,镇村的卫生环境也有了明显改观,这种垃圾处理新方式的试点探索引发的“蝴蝶效应”日益凸显。
县级财政揽后手 助力运行长久化
此政策从2011年底出台以来,大受群众欢迎,“超市”的运行模式也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