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宝贝
大修都江堰以来,12台抽水机24小时不间断将宝瓶口的水排往外江。昨日,宝瓶口的水深仅剩3米,水落石出,干涸的河床上露出了20余件宝贝。
二十余件都是“石头宝贝”
昨日下午,记者从南桥进入来到伏龙观下的河床。走了20余米,就见着6个圆圆、直径约95厘米,厚度约25厘米的石头分布在方圆不足1000平方米的河床里。不远处的河床里,还有十来块带有榫口的条石,其中一块上面还有一个深约10厘米圆溜溜的孔。“快来看。”正当记者专注于这些新奇的宝贝时,都江堰市文物局副局长傅浩又指着一个外方内圆的家伙对记者说,“这是石井圈,也是这次发现的宝贝之一。”
水流冲击促使水底宝贝“复出”
宝瓶口现宝贝后,都江堰市文物局原副局长、副研究员卞再斌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卞再斌推测,1933年在四川松潘和茂县之间的叠溪镇发生了7.5级强烈地震,受到地震影响,都江堰内外江河道被冲成卵石一片,“这些东西被冲至宝瓶口,或许与叠溪地震有关。”卞再斌说,现在,随着紫坪铺水利工程的建设,近年来,都江堰内江几乎实现了冲淤平衡,在水流的冲刷作用下,一些水底的宝贝也才有机会重见天日。
干啥用?
石条曾修都江堰河堤
傅浩说,古代没有钢筋混凝土,条石上的榫口,就是连接铸铁最重要的部件,很可能是当年维修都江堰河堤用的材料。而那些圆石饼,叫作石柱础垫饼,功能是增大建筑物柱子的受力面积,防止大型建筑物下沉。至于石井圈,应该是一户人家打的井上面距离井盖最近的附着物,上面的磨痕估计是古人用绳索打水留下的印迹。
哪里去?
或将陈列于景区
都江堰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徐军说,都江堰正在修建博物馆,馆藏有两大重要主题,一则道教文物,一则就是水利文物。对于本次出土的宝贝,他们打算将一部分特别有代表性的物件陈列于博物馆。而其他的物件,陈列于景区内,供游客观瞻。“不管陈列在哪里,我们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它们。”都江堰文物局常务副局长巴勇说,希望都江堰水利工程出土的每一件文物都能向游客传递出我国传统的水利文化。
哪里来?
石井圈或是清朝文物
这些宝贝到底是哪些建筑物上的材料?卞再斌给出了三种猜测。
一说,慰农亭。据史料记载,在宝瓶口对岸曾修建有纪念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众堰工的慰农亭,后来被冲垮了。但对于这种猜测,卞再斌认为,从水流的走势来看可能性并不太大。
二说,纪念四川总督的丁家祠。晚清名臣四川总督丁宝桢曾多次向朝廷上奏章,请求朝廷拨付银两用于大修都江堰。在他的努力下,清朝政府曾拨付了10万两银子专款用于维修都江堰。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二王庙前山门口修建了丁公祠,但后来也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那些石柱础垫饼很大,通过它我们可以想象出当年建筑的恢宏气势。”卞再斌说,这种假设的可能性比前者更大一些。
三说,上游民居家的古井。卞再斌说,从那个外方内圆的石件来看,它应该是一户人家的井盖附着物。“今天出土的文物中,就它的年代最古老。”卞再斌推测,这个石井圈是清朝的文物,而其他的宝贝可能是晚清或者民国期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