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在历史上曾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80余年,留下了无数古都城、古遗址,是我们今天从中透视历史风云的佐证。追忆风雨沧桑,感悟风云变幻,陕西的古镇老城更像是一部深遂的历史画卷,岁月让它们褪去了色彩,新时代却让它们历久弥新。
从2013年起,我省全面启动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工作。省委书记赵正永在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要重点扶持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文化旅游名镇要坚持规划先行、彰显特色、古色古香,完善旅游设施,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增加农民收入。为充分发掘我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响应省委、省政府加快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的号召,从即日起推出《走访陕西古镇》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盛着青砖黛瓦的语言,装着沧海桑田呐喊的陕西古镇,去找寻和体味那些流逝的历史印记。
闻名天下的“第一仓”
朝邑镇位于大荔县城东14.8公里处,原为朝邑县旧址。12月20日,记者驱车前往朝邑古镇。出大荔县城,就是平坦而开阔的黄河滩涂,路两边是望到不边的田野,麦子并不多,倒是大片的果园连绵不断。东行15公里,便到了黄河西岸的老崖——朝坂塬上。塬头上有一去黄河滩的大坡,坡头东南方向,行约百米是朝邑镇的南寨子,这里有一座城郭,城门洞上书“以资捍卫”四个大字。穿洞门而入,又有一座砖蹲石窝的城堡,这就是在全国众多的遗存下来的古粮仓中,唯一尚在使用的粮仓——丰图义仓。
丰图义仓是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由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倡导修建,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竣工。竣工后,慈禧太后朱批“天下第一仓”,从此驰名全国。朝邑历代为朝邑县制所在地,1958年修三门峡水库时,因库区移民,县制被合并入大荔县,朝邑便成了大荔县辖下的一个古镇,粮仓也改做了镇粮站,作为当地重要的储粮基地,每年通过民政部门向困难户、灾民发放救济粮,也向当地城镇居民和部队官兵提供生活用粮。
远远看去,粮仓位于一处高大突兀的土塬顶部,在当地被称为南寨子。粮仓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粮库,而是由内城和外城组成的一个具有严密防守能力的完整体系。外城紧贴黄河西岸高出滩涂的河塬,坐东朝西,城门西开,城门洞宽4米、高6米,有两扇厚重高大的木制城门。宽阔的城门,不要说古时的粮车,即便是现在的大卡车,进出也没问题。土城外挖有护城河。城北侧是一条极深的大沟,沟对面是坐落在另一土塬上的北寨子,沟底有一条关中盆地通向黄河古渡的重要驿道。这种东、南、北三面高显,西面连塬的特殊地理位置,十分便于守卫,使丰图义仓看上去不像是一座粮仓,倒更像是一座军事城堡。
粮仓具备了高显、通风、干燥和交通便利、排水通畅等粮仓的必备条件。内城以仓墙合一的建筑形式构筑,为砖墙窑式仓城,使得粮仓即可储粮又可驻兵防守,集防火、防盗、防兵匪等多功能于一身。仓顶平面由青砖铺成,采取分段四周高中间低的地面,巧妙地将雨水汇于中间部位再下落至排水槽向院内排去,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积水、渗水或渗蚀墙体,设计极为巧妙科学。
丰图义仓里的革命旧址
在丰图义仓大院内,还有一处烽火连三月的革命旧址——朝邑起义指挥部旧址。
“朝邑起义配合了荔北战役的进行,使敌人不敢东犯,受到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的电报嘉奖。”提起60多年前的那场发生在村子里的革命,76岁的村民武德轩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
“要说朝邑起义,还得先说说朝邑人韩增友这个硬骨头。”武德轩说,韩增友就是当地鲁坡村人,1932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支部内负责宣传工作。1936年1月,韩增友遭到国民党便衣的逮捕。国民党朝邑县党部书记长伍步升见他年龄不大,便企图在人前露一手。他放出大话说:“一个刚20岁的娃娃,还用得着三审六问。让我去办,屎尿都给他倒出来。”谁知结果却是一无所获,碰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恼羞成怒的伍步升让人对韩增友用鞭子打,杠子压,用烧红的烙铁烫胸背。他虽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却始终咬紧牙关,既未承认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更未暴露组织和同志,回到狱中后还给大家讲穷人如何与富人斗争的故事,难友们直夸他骨头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