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海维亚统计,1861年至1866年间,伦敦进行了大约12次包含有从北京掠夺物品的拍卖。法国历史学家雷吉纳·蒂里埃统计,1861年至1863年间,在法国杜鲁欧拍卖行就进行了大约20次圆明园文物的拍卖。
因此,刘阳估计,海外博物馆收藏大约占圆明园流失文物的两到三成,其余近八成文物都掌握在私人收藏家手中。不过,由于法国“战利品”的所有者是法国皇帝,因此法国博物馆仍收藏了大部分被劫掠至法国的圆明园文物。
实地考察心情激动且复杂
正是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刘阳把海外考察重心首先投向了英法等国的博物馆。
其中,法国枫丹白露宫给刘阳的印象最为深刻。这里是西方收藏和展览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博物馆,其中国馆部分可以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瓷八仙、仙鹤碗、玉插屏……琳琅满目的圆明园文物满满当当地分布在展架上,令刘阳心情激动且复杂。
枫丹白露宫亦是刘阳海外考察时最感遗憾之地。因为展品密密麻麻映入眼帘,他无法对每件展品进行单独聚焦。也因为展品太多,枫丹白露宫未对每件文物进行名录介绍,因此刘阳也无法获取单个圆明园文物被放置在博物馆的详细信息。
但在美国,这样的情形终于得到了改观。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当刘阳亲眼见到离自己只有几十厘米距离的圆明园玉如意时,几乎想亲手摸摸这件流落美国百余年的珍宝。
“和英法的情形不同,美国博物馆收藏的圆明园文物都是几经辗转,最后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收藏的。”刘阳说。由于美国有“捐赠抵税”的政策,因此经常有收藏家捐出部分文物,或者自行建造一个私人博物馆。
在日本、挪威,情形又与上述几个国家不同。刘阳介绍道,来自日本的收藏家多是于中国战乱时期直接到中国收购圆明园文物。而挪威之所以也存有圆明园珍宝,是由于一位曾在中国生活50余年的挪威收藏者死后将自己所收集到的圆明园文物一并捐给了挪威的博物馆。
除了《谁收藏了圆明园》中清楚列举的5个国家,刘阳表示,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曾经的英国老牌殖民地国家中,也应该收藏有圆明园文物。以印度为例,由于当年率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英国公使额尔金命丧于此,因此印度可能也有数量不少的圆明园珍宝。
据刘阳统计,若去掉英法两国以及它们历史上的主要殖民地,流失到其它各国的圆明园文物数量估计只占流失总量的20%左右,并以美国为主要流失地。
刘阳已经开始攒钱,为亲赴印度考察圆明园文物做准备,同时,《谁收藏了圆明园》第二册也开启了筹划工作。刘阳说,第二册书中,他将主要介绍海外圆明园文物的流失现状,特别是要着重介绍海外私人收藏下的圆明园文物。对此,刘阳最乐观的估计也要花费5年时间。
“这已经是根据我现有资源所做的最快打算了。”他说。
搜集信息获台湾同胞帮助
“做这行的研究,单打独斗当然不行。”10年来,刘阳与国内外大小拍卖行都建立了联系。每逢拍卖会,刘阳总能迅速获得拍卖会上的文物名录,然后发现是否有圆明园文物位列其中。
在刘阳身后,支持者之一就是中国台湾著名收藏家王定干。2007年,圆明园马首铜像拍卖风波时,刘阳结识了王定干,后者将他介绍给其他数位台湾收藏家。逐渐地,在海外的台湾收藏家成为刘阳搜集圆明园文物信息的重要消息提供者。
“有一次,苏富比拍卖行在北京预展的文物中没有圆明园文物,却在台湾的预展中展出了相关文物。当天,台湾朋友就打电话告诉我了这一消息。”刘阳笑着说。
近年来,台湾人已是除欧洲人外、最大的圆明园文物收藏群体。他们多以四五十岁的台湾商人为主,充满了爱国热情,以收藏、发现圆明园文物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