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白天一收就行了,大晚上收啥?”
医院护工:“这是每个医院转着收呢。”
晚上9点多,交易完的小伙子驾驶三轮车离开了友谊医院,一路向北,途径环城西路、星火路立交、红庙坡、梨园路,最后来到了位于北二环的李上壕村,拐进了一家小作坊。
而这个作坊究竟是做什么的呢?第二天一早,这里的一位居民向我们道出了其中的奥妙。
人家就干的这个,包医院嘛,医院用过的输液瓶子,玻璃瓶子,咱打针用的塑料瓶子,专门收那个的。
记者:“他把那收过来他也卖不了,那个咋卖呢?”
居民:“收了粉碎颗粒呗,造塑料颗粒。”
记者:“把那打散是吧?”
居民:“对。”
记者:“打散干嘛?”
居民:“造别的呗。”
记者:“自己造吗?”
居民:“都有大厂的,厂子里面自己造,送到厂子里边去。”
本该由正规单位回收的医疗垃圾,却通过护工之手流入了城中村的小作坊。那么这个作坊是否像知情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对医疗垃圾再加工的黑窝点呢?
4月23号,记者终于设法进到了这家作坊里,一走进院内就发现各类医用的输液瓶,满满当当的铺了一地,其中既有塑料瓶,也有玻璃瓶,甚至还有使用过的一次性输液器与针管。这么大的数量,显然不是来自一家医院。
记者:“你这一个医院有这么大的量?”
医疗垃圾回收作坊工人:“好几个医院。”
记者看到,虽然很多输液瓶里还残留着药液,但是工人们进行再加工的时候,都是徒手作业。
记者:“你们这平时都咋启瓶子?”
医疗垃圾回收作坊工人:“用钳子。”
记者:“你给我启一个我看一下?”
医疗垃圾回收作坊工人:“这不是那个钳子,就这样。”
记者:“你把这塑料最后怎么办了?”
医疗垃圾回收作坊工人:“这个都走到外地了。”
在工人当中,记者一眼就认出了几天前去友谊医院收购医疗垃圾的那个小伙子。可即便如此,对于前几天作坊回收医疗垃圾的事情,工人们却是矢口否认。
记者:“这个东西你私人不能收,这是医疗垃圾啊。”
医疗垃圾回收作坊工人:“这以后都不收了。”
记者:“不干了?”
医疗垃圾回收作坊工人:“嗯,这俩月都没收了。”
记者:“最近俩月没收过?”
医疗垃圾回收作坊工人:“一直没收过。”
几天前刚刚拉了一次货,这转眼就不承认了。而实际上,这家作坊的存在,已经时间不短了。
记者:“你这地方弄了多长时间了?”
医疗垃圾回收作坊工人:“去年刚开始的。”
看来这家黑作坊干这回收医疗垃圾的买卖,少说也有一年多了。那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有多少医疗垃圾被拉到这里进行粉碎,然后被送到玻璃厂塑料厂充当原料,进行二次加工,重新流入社会呢?在这个过程中,当地主管部门,难道就没有一点觉察吗?(西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