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中分析说,80后的父母大多为50年代出生人群,这部分父母集体主义强,对社会缺乏安全感,艰苦奋斗。而90后父母多为60年代生人,享受过经济改革的各种红利,生活水平得到跨越式提高,这让90后毕业生往往没有生活压力,所以不为金钱工作,更看重工作的趣味性和个人喜好。
公务员热度降低 很多职业不考虑
与80后扎堆考公务员的就业选择并不相同,90后对公务员循规蹈矩的生活热情并不高。
罗阳的男朋友是一位大她三级的学长,毕业时考到了大兴区的国税局工作,一时人人艳羡。但两个月前,男朋友告诉罗阳,自己想要辞职了,“他说一进体制内就感觉被框死了,每个月三四千的工资,权力实际也不大。”罗阳说,公务员晋升机会小,且缺乏自由,自己的男朋友完全看不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当时所学的专业也没能得到发挥,更别提个人能力的提升。
还有一些职业被很多90后直接排除在视野之外。在智联招聘发布的《毕业理想与现实》中,应届毕业生最不愿从事的岗位中,客服、销售、生产/加工位居前三,这些行业大都劳动强度大、对专业性要求不高。
全是高学历 压得喘不过气来
大学扩招造成的学历贬值也降低了就业意愿。鲍国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他曾经参加过国家交响乐团行政人员的招聘,跟他一起面试的全是研究生,本科学历的只有他一个人。从参加完面试至今已经过去了数月,鲍国没有收到任何进一步的消息,“看到别人都是研究生,没信儿也是在意料之中了。”
1999年各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到200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只有212万。而今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727万,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全面走向大众化。但本科生数量越来越多,却让在80后就业时还算值钱的本科学历,在不少90后手中真的变成了一张纸。
“被高学历压得喘不过气”是不少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受访中给出的描述,“好几次我面试的时候,周围全是研究生、博士,少有的几个本科生也是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的。我的自信就完全被击溃了。”北京联合大学的毕业生王军说,他今年考研失败后开始找工作,但十几次的面试经历让他决定明年“二战”。
想创业但缺少必备条件
相比于80后风风火火的创业,90后毕业立即创业的意愿似乎也不高。工作经验的积累、靠谱的合作伙伴、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平台、一定数量的启动资金,这是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应届毕业生高强在采访中列给北青报记者的创业“必备条件”。
邱铭是中央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对于高同学开出的创业条件他很赞同。邱铭告诉北青报记者,他很想创业,但不是现在。相比于80后,90后对于各类信息的获取途径显然要多得多,对于市场环境的认识比同时期的80后要成熟一些,“有了很多80后创业失败的前车之鉴,90后其实会更谨慎,不会盲目跟风。”邱铭说,创业的意愿,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几乎都有,学校里各类的创业大赛也参加了不少,但参加的创业大赛越多也就越明白自己的能力还不够,想要创业的梦想暂时还实现不了,所以不会毕业立即创业去当牺牲品。
即将在一个月后进入北医三院工作的王方说,开个私人诊所是自己的创业梦想,但并不是一毕业就要实现,所以她要先就业再创业。北二外中文专业的边健则是桌游的行家,他曾在做桌游的公司实习,也曾想过自己创业,但现在这个行业不稳定,市场前景也不明晰,所以边同学打算考传播专业的研究生,一边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一边再等创业的时机。
观点
90后向企业管理提出了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