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是监管太“放心” 还是企业太“狡猾”

是监管太“放心” 还是企业太“狡猾”

2014-07-24 09:35:34


食品安全“蝴蝶效应”凸显,
破除“隐性保护”强化监管
近年来,由于供应商的违规操作殃及下游食品企业的事例屡见不鲜。“上游供应商一个捣鬼,下游企业一片中枪”的局面如何破解?面对供货商的违规行为,下游企业很多时候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
采访中,多位消费者针对“洋快餐”带来的问题,认为跨国公司应该给中国消费者一个“说法”。长期以来,一些洋快餐享受“超待遇”,地方保护对洋品牌格外关照,对其形成了隐性保护。
海南大学一位长期从事食品研究的教授指出,每当一个洋品牌被查出质量问题后,多数跨国公司会启动危机公关。一方面,主动向公众表示歉意、整改,另一方面,向监管部门介绍对中国做出了多少贡献,解决了多少就业,提供了多少赞助等,试图换取监管部门的沉默。
企业造假通常都是恶意和隐秘的,监管不能以“取证艰难”作为借口,而是应反思工作机制的有效性。“企业违规要被曝光后监管才能介入,这说明日常监管没有到位。”上海市食品安全办公室专家组成员沈建华说。
沈建华表示,在国外如果发现类似事件,不仅被罚得倾家荡产,而且哪怕出现一丁点诚信问题,也会遭到合作伙伴的抛弃。而在中国,一方面消费者“盲目崇洋”,监管盲目放心,加之处罚过轻,助长了一些国际大牌质量上的“蒙混”。
海南川海律师事务所赵建平律师说,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比较低,违法收益远远大于违法成本,应该效仿国外维权组织,逐步建立集团诉讼制度。
(新华社记者 凌军辉 傅勇涛 周 琳 周 蕊)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