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媒体:安倍所谓改善双边关系意愿“口惠而实不至”

2014-11-15 03:52: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本月10日,以亚太经合组织2014北京峰会为契机,以双方“四点共识”为前提,中国国家主席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并进行25分钟的会谈,实现双方两年半以来首次首脑正式会谈,也是因钓鱼岛危机而关系速冻两年多的首次“破冰”。13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东亚峰会再次短暂会晤安倍。然而,接踵而至的“破冰”并不意味中日政治关系即将告别寒冬,春暖花开,而是寒流依旧,令人难以乐观。

  世界媒体普遍发现,APEC“习安会”情景独特,氛围与众不同。会谈中,习近平坚决而明确地重申中方立场,安倍也小心翼翼绕过敏感点泛泛强调日方将坚持和平发展之路。“习安会”除本身具有破局意义外,中日间最实质性的斩获是同意建立海上联络机制,避免发生直接冲突。

  日方渴望双边峰会已久,中方坚持促成峰会的诚意和必要条件,但无论顾及APEC峰会东道主身份,还是着眼中日关系发展大局,中方乐意高姿态给予安倍做客参会的基本礼遇,并在日方有所表态后安排“习安会”,因此,才达成作为见面台阶的“四点共识”。日媒称“四点共识”体现了日方妥协,也有分析认为尽管双方各让一步,但日方承认双方在东海问题上“各有立场”且彼此对立,本身就强调了中方意志。

  日本官方当然不情愿承认“四点共识”和“习安会”意味着己方让步,双边峰会次日,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就公开宣称日方钓鱼岛立场没有变化。13日,岸田文雄在参议院外交防务委员会上再次澄清说,“四点共识”并不具法律约束力,也非国际承诺,而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双方达成一致的共同点。连续“消毒”表明,日方不甘心在此轮博弈中失去话语权。

  尽管安倍在北京期间强调日中“彼此需要”,应该一道努力改善关系,并通过持续对话协调下次双边峰会,貌似对日中关系未来充满积极和乐观情绪,然而,他13日出席东盟峰会并就南海局势不点名地抨击中方采取单方面行动。安倍一周之内的言行表明,其所谓努力改善双边关系的意愿“口惠而实不至”,日方继续在介入南海危机的错误轨道延续惯性,为日中关系在“破冰”后走向暖春制造障碍。

  2005年,安倍初次就任首相时也曾迈出勇敢一步,开启日中关系“破冰”之旅。然而,9年后的中日关系对位已明显变化,日本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被中国完全超越,日本政治精英对华心态也严重扭曲,为钓鱼岛争端转向危机埋下伏笔。两年多的危机博弈,日方失去1895年以来非法单方面实际控制钓鱼岛的态势,陷入与中方拉锯式的共同或交互控制状态。钓鱼岛争端不仅存在于法律和舆论层面,也无可回避地存在于物理层面,并为世界各国所共知,是无可回避的既成事实,更是日本千方百计试图扭转的困局。因此,中日关系不可能很快绕开钓鱼岛而迎来暖流,除非双方达成某种承认争议并冻结争议的折中之策。

  日中关系近两年来明显恶化的另一表征是,日方在全球范围内罗织针对所谓“中国威胁”的价值同盟或舆论同盟,在南海问题上竭力合纵连横,拉拢、利诱相关国家拼凑遏华阵营,以图“围魏救赵”,迫使中方在钓鱼岛方面退让。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鞭策和施压,以及美国无力单独制衡中国的无奈,也都刺激日方冒险走上强势外交轨道,表现出与中国针尖对麦芒的架势。

  此次APEC峰会也许更加让日方倍感失落,这倒并非缘于中方如何接待安倍的面子问题,而是缘于中国成功主导APEC的关键议题和未来方向,并推动制定亚太自贸区(FTAAP)发展蓝图。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习近平的中南海“庄园会”,进一步巩固了中美元首定期家庭式私密会谈的形式,凸显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稳定与深化。这些重大事态自然加剧日本角色的边缘化,动摇美日同盟的坚固性,也将加剧日方与中方争夺核心利益的紧迫感。因此,“破冰”后的日中关系斗而不破与寒冷不热,几乎是难以摆脱的基调。

  后冷战和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形态已迥异往昔,两个大国特别是邻国很难“老死不相往来”或用简单的“敌友”二元论来定性评估,围绕核心利益的博弈更加复杂多变。中日关系如一团由历史仇恨与现实冲突交叉编制的结子,没有循序渐进、面向未来与合作双赢的远见卓识,就无法摆脱不断遭遇严寒的结局,就难以迎来真正而持久的春天。马晓霖(博联社总裁)

编辑:崔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