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2015陕西:经济怎么拼 生态怎么美 民生怎么保

2015陕西:经济怎么拼 生态怎么美 民生怎么保

2015-03-09 09:17:47

来源:陕西日报

 

2015,陕西民生怎么保?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始终是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强调:要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增加百姓福祉,就要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才是为政者的重要责任。

改革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生录取比例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自2014年春季开学起,陕西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280万名学生免费吃上政府提供的营养餐。通过给学生提供完整的课间加餐或营养午餐等形式,改善农村孩子的营养问题。不仅为广大群众减轻了经济负担,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也为广大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解除了后顾之忧。

近年来,陕西始终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陕西公办幼儿园发展到2178所,毛入园率达96.9%,新建改建中小学校舍162万平方米,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大学区制改革全面铺开。

“抓教育发展,有一条必须始终把握好,就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在教育问题上习总书记既点明了问题,又指出了方向。素质教育的提升不完全等同于让孩子去学习钢琴、美术等,而更多的应是注重孩子本身德行的培养,如今,从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对孩子的成长定位存在误区。兴国必先兴学,强国必先强教,孩子教育的困局需要多方合力破除,不可毕其功于一役。”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社科院研究院石英说道。

当今,“有学上”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搭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毋庸置疑,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是关键。

招考不改,教育难兴。陕西省教育厅对考试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014年扩大了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试点规模和范围,推进高职院校注册入学试点工作,实施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办法。努力提高农村学生录取比例,让更多农村孩子看到希望是制度改革的亮点之一。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教的关键之年,做好本年的工作,对确保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鼓励创业:去年全省新增小微企业27.6万户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毕业即失业”成了不容忽视的现状。然而,面对这样的就业压力,毕业于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的曹文皓则显得胸有成竹。

由于爱好摄影,从大二起,曹文皓就和同学组建摄影团队,赚到了“第一桶金”。2014年毕业后,他正式踏上了创业之路,和几个朋友创建了影视工作室,承接婚纱、婚礼摄影的业务。好的创意加上敏锐的市场嗅觉,虽然工作室运行不到一年,但已取得不菲成绩,目前每月营业额已超过3万元。面对未来,他信心满满,“期待在西安地区打出知名度,并通过国内外的摄影大赛,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示自己。”

事实上,除了曹文皓以外,现在已有很多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热潮”中。据陕西省人社厅工作人员介绍,仅去年一年,全省共为2.15万名大学生提供了免费的创业培训,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3亿元,扶持了5699名大学生创业。而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以及全省创业孵化基地认定管理办法的制定出台,也从政策上有效解决初期创业者的场地、融资等成本问题,填补了我省创业孵化实践工作的政策空白,极大提升了创业者的积极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在此次陕西之行的视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加大工作力度,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创业就业,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陕西通过多项举措,诸如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减轻企业和职工负担,减免行政性收费,解决小额贷款难……为就业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根据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的工作人员介绍,截至2014年11月底,全省新注册登记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27.6万户,较上年同期增长40.7%。

通过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有效拉动了就业率增长。2014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3.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6.0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96.3万人,大学生初次就业率达88.5%,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达到92.38%。

对于今后就业工作的发展目标,娄勤俭省长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在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大学生见习制度,积极增加公益性岗位,向困难群众提供免费职业教育,适度放宽创业促就业个人小额贷款额度和贴息年限。

突出重点: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

在宝鸡市麟游县丈八镇壑口村,村民赵彦儒大爷在村口的商店用上了“会吐钱”的POS机。

刷卡,签字登记,足不出村,赵彦儒就拿到了养老金。“以前领养老钱要到县农行或镇上的邮政储蓄代办点,现在就跟在家取钱一样方便。”赵彦儒和同村的老人纷纷高兴地说道。

为了提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水平,现在宝鸡多个县区已经打造出参保、缴费、领取、查询、年检“五个不出村”的经办管理服务模式,而在宝鸡推行的将新农保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统一,也被称为“宝鸡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广受关注并得到推广。

宝鸡模式是陕西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基础工作,时刻关注基层人民群众生活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经过“十连调”,月人均基本养老金从2005年的648元增长到2116元,居全国第12位。为了减轻失业人员生活负担,去年我省首次对在取暖期内当月正在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人员,按照一个取暖季900元,平均每人每月225元的标准发放失业保险补贴,全省近3万失业人员从中受益。

“民生保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是社会稳定阀。解决底线民生,有利于缓解社会的各类问题。守住民生的底线,有利于解决各类严重的社会问题。”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袁祖社说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讲话中也强调:“要健全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做到保基本、兜底线,在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让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社会保障是民生底线,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免除百姓生存方面的后顾之忧。”对于今后推进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石英也有一些观点和建议,他认为,首先,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让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其次,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第三,要从城乡统筹的视角促进相关制度的整合与协调,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第四,要解决现有的社会保障难题,如筹资、异地报销等问题,逐步打破地区壁垒,实现信息充分共享、资源充分利用,方便人才的自由流动。

吃得放心:重视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乎人的生命和健康。近些年,各种食品安全违法事件不绝于耳,随着一系列食品安全整治“战绩”的公布,人们在对“整治风暴”拍手称快的同时,也流露出对食品安全问题易发多发的担忧,对保卫餐桌的强烈期待。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道:“‘食’字下面是‘良’字,食品生产必须是有良心的,食品质量必须是良好的。”

食品安全涉及公共安全的问题。近年来,陕西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在全省开展了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2014年陕西全省没有发生一起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2013年的考评中,陕西省食品安全综合得分92.5,名列全国第三位。

“要加强监管,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要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总书记强调。

让群众吃得放心,政府必须承担起这一重要职责,让“监管之手”发挥应有作用。针对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陕西省在各地市开通12331投诉热线,配合网站、政务微博、局长信箱等构建便捷畅通的投诉举报渠道。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镇(乡、街道办)新设立了1369个副科级的食品药品监管所,明确为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派出机构。与此同时,陕西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建立了食品药品企业诚信档案。计划在2年内,逐步建立起覆盖食品药品安全全过程的信用体系,促进企业诚信建设。

2014年8月,国务院食安办将陕西与河北、山东、湖北4省作为试点省份,开展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活动,陕西省将持续推进能力建设、诚信体系建设和“三项”创建工作等8个方面的24项重点工作,不断优化监管体制、充实监管力量、完善法律标准、强化技术支撑、严格问责追责,抓好企业第一责任落实。食品行业是良心行业,仅靠企业自律远远不够,“改善民生,尤其是涉及人民健康的问题,需要加大政府力量,以强烈的宗旨意识为引领,切实从百姓需求出发,明确自身职责。”石英说道。 (杜瑶 许梦婷)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