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电(新华社记者)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强宏观政策统筹协调、着力稳定和扩大投资、积极促进就业和创业——从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国务院部署开展的第二次大督查情况看,各地区、各部门主动作为、讲求实效,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
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地方和部门出新招,出实招,出硬招,不断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并创造出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
(小标题)出新招:胸怀全局破难题
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难题,各地区、各部门胸怀全局,主动作为,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推动重大稳增长工程尽快实施、重大民生举措尽快见效。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四川率先开展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将农民工住房问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统筹解决。
江西探索创新铁路投融资模式,设立了全国第一只省级铁路产业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为150亿元。
为稳增长、调结构,天津加大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力度,出台促投资稳增长的33条措施,推出重点项目83个,已开工65个。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5%。
上海加大调结构工作力度。积极对接“互联网+”行动和“中国制造2025”,大力扶持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四新经济”。
雾霾是百姓关切的“心肺之患”。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稳步推进“大气十条”,努力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今年1至5月,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161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66.4%;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44.7%,同比提高10.6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8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1%。
如何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是社会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对此,教育部推进招生计划管理改革,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今年新增招生计划全部投向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预计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将缩小到5个百分点左右。深入实施国家、地方、高校三个专项计划,进一步增加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人数。
商事制度改革,与万千企业息息相关。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税务总局大力推进这项改革。工商总局积极组织和推动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先照后证”改革;试点开展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企业名称管理、简易注销改革;进一步简化市场主体场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加快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国一张网”建设;推进小微企业名录建设工作,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691.1万户,同比增长16.3%,改革红利日益显现。同时,质检总局组织制定国家标准,指导地方开展“一照一码”试点,将年度验证改为年度基本信息报告,开展网上实时赋码和业务办理;税务总局积极推进“三证合一”改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