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寒冬工地上的农民工

2015-12-15 08:51:09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文/图 记者 吉文艳 谢非

虽然年龄偏大,但干了多年高空作业,已经成为熟练工,工头也乐意让他们干活。

虽然年龄偏大,但干了多年高空作业,已经成为熟练工,工头也乐意让他们干活。

虽然天气寒冷,农民工穿戴严实,在冷风中等活。

虽然天气寒冷,农民工穿戴严实,在冷风中等活。

寒风中劳务市场等活的老年农民工

寒风中劳务市场等活的老年农民工

如今,建筑工地上的这种体力活只有老年农民工愿意干。

如今,建筑工地上的这种体力活只有老年农民工愿意干。

年龄虽大,干活很是卖力。

年龄虽大,干活很是卖力。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改革开放30多年,大量农民离开黄土地进城务工。农民工有着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朴实无华和安分守己的优良传统,基建工程、重体力、流水生产线或手工劳动等脏、累、苦和危险的工作多由农民工承担,他们用自己的辛劳与汗水,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这个特殊群体对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企业因为他们而兴盛,城市因为他们而更加美丽。“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猫晚,干得比驴累。”这是形容农民工生存状况的经典比喻。农民工衣着极为简朴甚至粗陋,一般都合伙租住于城乡结合部的农居点、简易工棚内,饮食简单粗糙。由于农民工普遍劳动强度较大,干活时间较长,闲暇时间少,基本上处于工作、吃饭、睡觉这种原始、简单的生活状态,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从住处到工地再到住处的循环过程。如今,改革开放初期进城的那批农民工虽然已经老去,由于未富先老,迫于生活的压力,仍然游走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自己的余热。同时,由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存的压力,一些过去常年在乡下以种地为生的老农民,趁着自己还能干活,也加入到了进城打工者的队伍中。在酷暑,在寒冬,在城市里街头巷尾的建筑工地,总能看到一些两鬓斑白、满脸皱纹的身影,50岁,60岁,他们辛苦劳作了大半辈子,本应该回家安享晚年、含饴弄孙,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走出家门继续打工。他们正在老去,已经老去,他们被称作“老年农民工”。城市需要农民工,城市更应该善待农民工。
  寒风中的坚持
  早晨8点钟,记者来到位于市区立交桥下的劳务市场,熙熙攘攘全是等活儿的建筑工人。他们中很多都是中老年,有的甚至是爷爷奶奶辈的白发老者,只要有工头或是市民进去找人,他们便急忙簇拥上去,极力想争取到一份临时的工作。
  李书民就是其中一位。也许是今天的天气格外寒冷,也许是来等活儿的人特别多,直到九点半李书民还是没能被叫走。略有些沮丧的他走到自己的摩托车前,从车座后的工具袋中掏出两个馒头吃了起来。李书民今年已经58岁了,头上虽然戴着一顶毛线帽,但两鬓斑白的头发还是露了出来,就连胡茬也似秋霜染过一般。陆陆续续有人回家了,可李书民还坚持在冷风里等着,不愿离去。“来都来了,总是想拾个活儿,能挣一块是一块。”李书民说,明知过了八点就很少再有人来叫人,可还是不甘心就这样回去。“娃他妈查出来子宫内膜癌,做手术就花了成10万元,儿子帮小工一天就80块钱,现在儿子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幼儿园在城里租房生活,光房租就得500块钱,家里经济压力大呀。”李书民说,想到这些他一天也不敢耽搁,就想能多赚些钱,给娃减轻些负担。李书民是一个工龄超过30年的瓦工,每天不到六点就得起床,匆匆吃过早餐后骑摩托车从城西赶到劳务市场找活儿干。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