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3个人怎么在这里玩手机?”
“玩手机又怎么样?”
这段对话发生在广东阳江市公安局阳东县分局红封派出所。广东纪委暗访组在春节后到此对“为官不为”进行暗访时,不仅遭对方反问,拍摄设备还被抢了。
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注意到,我们准备过年过节时,纪检人员要纠正四风;假期结束我们还没缓过神来,他们已经开始查岗了;如此辛苦的他们还不时会遭遇威胁甚至人身伤害……
从事纪检工作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
工作开始:从“密封信”中领取任务
春节期间,湖南省纪委推出了一个名为《跟着纪委去暗访》的报道,披露了纪委督查纠正“四风”的一些行动画面。
大约是在去年中秋节结束之后,湖南省纪委详细地记述了一次暗访的过程。
清晨6点半,8名工作人员先在纪委机关门口集合,检查组组长宣布工作纪律,组员签署“保密承诺”,但当时他们仍不知当天的任务究竟是什么。
签字完毕,一位组员拿出一个封好的信封,这是他刚从“指挥部”领到的,他当着全组队员的面拆封。随后,大家依次上车,等全体坐定、车窗关闭好,这名组员才开始宣读当天的检查对象。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走漏风声。“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抽查市政府、市人大机关的工作。”该组员说。
在一间办公室,纪检人员发现有人“通风报信”。
纪检人员指出这是错误行为,对其进行批评,书面登记并请当事人签字。但对方感到“这个帽子扣得有点大”,不愿在违纪材料上签字:“这不算通风报信吧?”后经过检查人员对其办公电脑的查看,发现该干部不仅涉嫌报信,还有刚一上班就与某单位的“约饭”记录——“晚上吃饭,您这边大概几个人?”“我们大概6-8个人”
这一行为涉嫌接受公款宴请,该干部终于承认“我确实错了”。
这一天,纪检工作人员工作了12个小时,中午谢绝了市纪委的午餐后,回到食堂吃几口剩饭,抽查完市区大酒店附近的公车后,在市区一家宾馆的大堂沙发上休息了半个小时,一直到晚上9点,回到了出发地点。
特殊装备:2万元眼镜可录像
除了“查岗”外,暗访“四风”也是纪检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
有媒体曾披露,暗访小组通常以普通消费者身份进入餐厅查公款吃喝,等被举报人结完账,看开的发票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暗访小组组长往往是班子成员,组员则更多地用年轻人,“年轻人认识的人少,圈子窄,社会关系也相对简单,不容易被人发现。”一位地方纪委的负责人说。
据这位负责人透露,纪检工作人员会有特制的眼镜和包,上面有摄像机,全程记录整个暗访过程。上述负责人表示,一个眼镜在2万元以上,一个包在6万元以上,都是需要备案的物品。
特制眼镜听起来好炫酷!让人联想到这样一个角色↓
谈话策略:过年先让“双规”人员吃饺子
回到正题。
有了线索,下一步就是谈话。北京市纪检系统一位长期负责办案的工作人员曾对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的同事透露,“小人物”是突破案件的首攻对象,因为他们的问题性质往往不太严重,一般不愿也没有必要替主要人物“顶雷”。
北京市一位区纪委办案人员曾表示,谈话对象个人情况各不相同。比如有的违纪人员夸夸其谈、虚张声势,办案人员往往“围而不攻”,根据其心态变化针对存在的违纪问题进行查问。还有的违纪人员负隅顽抗,大有“打死也不说”的架势,或者乱编一气,这时往往采取步步紧逼的策略,利用证据的威慑力和政策的感召力,促其交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