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那座“拓荒牛”塑像的背后 承载着军人的汗水和希翼

2018-11-03 17:46:49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

题记:在深圳市委大院大门口,有一座青铜雕塑拓荒牛。

1

  ”从一个边陲小渔村,崛起为一座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对这个城市的介绍,大多都是从这句话开始的。

  在中国城市化高歌猛进的征程中,没有哪座城市能够替代她的样本意义,因为她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好的缩影。

  1979年春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

  1980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

  从此,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肩负起在这场伟大实践中“先行一步”的历史重任。

  深圳国贸大厦——这座当时的全国“第一高楼”共有53层,高160米,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

  大厦在1982年10月开始动工,从十五天一层,七天一层,到后来六天一层,五天一层,四天一层,最终以“三天一层”的速度于1985年12月宣告竣工,历时仅37个月。

  这不仅刷新了工程的全国纪录,也诞生了”深圳速度”这个热词,而且成为“创造奇迹”的代名词。

  40年来,从“深圳墟”到“商业旺区”的东门老街,从“土丘荒地”到“电子名城”的华强北,从农场到“世界级度假旅游区”的华侨城,从水泥路到城市坐标轴的深南大道……

  可以说,深圳的发展建设浸透着一代代改革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政治勇气,更见证了改革开放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一个小渔村的位置可以有多高?她——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以其平均70至120米的海拔标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精神高地。

  2

  深圳初创时期,一张白纸,基础建设几乎为零。基建方面只有一个不足五百人的宝安县建筑公司,没有承建较大工程项目的能力。

  1979年9月,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解放军基建工程兵近两千人组成先遣团开赴深圳,拉开了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特区的帷幕。

  当时的深圳极其荒凉落后,除了罗湖东门老街有又短又窄的马路、少量破旧的房屋外,多数地域萧条破败,荒无人烟,废弃的农田荒草没腰、鼠蛇窜行。整个深圳只有30多万人口,原特区内只有2万多居民,但是工程兵连同家属约有4、5万人之众。干部战士们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毗邻香港的深圳,连内地普通的县城都不如。

  部队进入深圳第一天,在地上挖坑支锅,露天烧饭;没有水,他们到很远的地方去运;没有菜,他们自己种;蚊子咬,就让它咬,麻木了就好了;没房子住,就用毛竹搭起了竹棚,一住好几年,竹棚冬不挡风、夏不避雨,冷时睡觉打哆嗦、热时像蒸笼。

  在这种艰苦条件下,没有影响这些年轻的军人正如拓荒牛一样,在荒芜的大地上开垦出了一个美丽的春天。

  从深圳第一栋高楼——深圳电子大厦,他们建起了高层、超高层建筑上千栋;参加了福田中心区、深圳机场、盐田港码头、皇岗口岸保税区等众多项目的施工;完成了北环大道、滨河大道和深圳体育场馆、南山高新区、西丽大学城、人民医院等基础公共设施建设……高楼像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这座城市不断长高长大。

  同时,基建工程兵部队输送到全市各单位的官兵有八千多人。例如,市纪委成立初期,集中从部队选调37人,占当时全市纪检队伍的四分之一;基建工程兵部队调入全市公安战线有一千多人……他们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此外,深圳的创业大军里还有那些基建工程兵数量众多的干部战士,他们创办或管理着一些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著名企业。其中,有华为的任正非,有华强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梁光伟等等。

  除了他们,当然还有更多的拓荒牛。正是这些人,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一步一个脚印,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开垦成了我国南部综合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现代化大都市。

  3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地区的发展变化可以成为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

  深圳的沧桑巨变证明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的今天”。一如,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

  正如10月24日深圳莲花山下,习主席在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时说的:”40年来,中国发展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既然是越走越好,为什么不继续走下去呢?即便我们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也要在继续走下去中加以解决、加以克服。”

  也正因为此,对于十几亿中国人而言,“要不要改革”的提问,才会得到不容置疑的回答:“坚持改革开放”,才会成为40年不变的呼声。

  回望过去,邓小平同志发出“不改革死路一条”的大声疾呼,中国在困顿中踏上改革开放之路,又在接续奋斗中让这条伟大的道路不断向前,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展望未来,习主席向世界宣誓: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改革未有穷期,中国还在路上。

  实践证明,我们走改革开放这条路是一条正确道路,只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再接再厉,必然创造出新的更大奇迹。

  中国军人作为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建设者和守护者,要继续坚守和发扬这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系钧正平工作室原创;作者:董安举、戴上程;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 相关阅读
  • 习近平会见肯尼亚总统肯雅塔:愿扩大进口肯产品

      (首届进博会)习近平会见肯尼亚总统肯雅塔:愿扩大进口肯产品   中新社上海11月4日电 (记者 张子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4日在上海会见肯尼亚总统肯雅塔。   习近平指出,今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

    时间:11-04
  • 中国电子携防务电子等三大板块先进成果亮相珠海航展

      中新社珠海11月4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4日从有中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产业“国家队”之誉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获悉,其将携防务电子、信息安全、公共安全三大板块共130余项产品,参加即将...

    时间:11-04
  • 章新新:利用“自媒体”平台加强中俄民间网络交流

      (首届进博会)章新新:利用“自媒体”平台加强中俄民间网络交流   中新社上海11月4日电 (记者 梁晓辉)第四届中俄媒体论坛4日在上海举行。在其中一场分论坛上,中国新闻社社长章新新作题为《数字时代,中俄新...

    时间:11-04
  • 数说进博会:展示各国风采大舞台 参展规模超预期

      央视网消息:“中国搭台 世界合唱”,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次以进口为主题的国际级博览会。   10万亿美元商机、15万家采购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让我们一起透过数据,来认识这个不一般...

    时间:11-04
  • 一图看懂进博会:这场“不一般”的展会有哪些精彩亮点?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将开幕!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   这场“不一般”的展会有哪些精彩亮点?   有哪些重要人物会出席?   哪些国家和企业会参展?   快跟...

    时间:11-04
  • “新文明城市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中新网北京11月4日电 (黄钰钦)由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韩国知名智库与时斋共同主办的“2018相预未来:新文明城市与可持续发展论坛”4日在京开幕,多名中韩专家与会共同探讨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时间:11-04
  • 2017年度中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举行

      中新网北京11月4日电 (记者 阮煜琳)11月4日,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在北京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47个项目获颁2017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   会议对47项2017年度海...

    时间:11-04
  • 谈习近平最新讲话 中国民营企业家:坚持以创新引领民企新发展

      中新社北京11月4日电 (夏守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日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中国民营企业家高度关注和热议。连日来,多位知名民营企业家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时间:11-04
  • 湖北省天门市委书记吴锦:发动干部,实实在在抓发展

      9月下旬,湖北省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汇总表送至天门市委书记吴锦的案头。看到天门市今年1至8月的新登记市场主体增幅、新登记企业增幅等指标,在全省17个地市州中名列第一,吴锦十分欣慰。“作为‘班长’,要以上...

    时间:11-04
  • 不经寒彻骨,怎得扑鼻香?——浙江民营企业走访见闻

      新华社杭州11月4日电 题:不经寒彻骨,怎得扑鼻香?——浙江民营企业走访见闻   新华社记者何玲玲、商意盈、魏一骏   以技术谋市场、以效率换效益、以合作促发展……近期,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大量...

    时间:11-0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