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黎建飞为劳动者权益保护事业而奋斗

2018-11-05 10:22:45

来源:法制日报

  黎建飞为劳动者权益保护事业而奋斗

  ②

  □ 《法治周末》记者 代秀辉

  “没有改革开放,我的人生或许在另一轨道上行驶,可能到现在还是以临时工的身份不断地变换着工作,在为温饱而谋生计。”

  谈起改革开放,坐在记者对面的黎建飞颇为感慨。

  黎建飞学过木匠、上过矿山、扛过水泥、开过磨床,什么苦活儿、累活儿几乎都干过。

  上世纪70年代末,黎建飞命运的转折出现了。他抓住恢复高考的机遇,搭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

  从法学学子到参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立法者,再到为劳动者权益保护建言献策的学者,四十年光阴,他总结说,自己的人生受益于改革开放,并最终归于为劳动者权益保护事业而奋斗。

  思绪翻滚,记忆如电影般在脑海涌现。这位投身劳动者权益保护近三十载的长者,讲述起他与改革开放的点点滴滴。

  国家恢复高考、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其中就有黎建飞。一个在偶然间听到的消息,让他选择参加高考,由此踏进法律的大门

  “穿皮鞋还是穿草鞋,就看明天喽!”

  1977年12月9日,四川省成都市的一辆公共汽车上,挤满了返城的知青。他们正雀跃地讨论着一个话题:高考。

  就在两个月前,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未曾想,知青们兴奋中冒出的言语,让坐在同一班车上、只断断续续上过初中的一位磨床工如梦初醒。

  “穿皮鞋还是穿草鞋,就看明天喽!”这些返城参加高考的知青相互鼓励着也调侃着。“他们的意思是,如果明天考上了,就能穿皮鞋,就能当干部;考不上,就得穿草鞋,就得继续当农民。”这让当时还在四川广元山沟里辛勤劳作的磨床工意识到,高考或许是他重新学习,进而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名磨床工正是黎建飞。

  “1979年以前,我学过木匠、上过矿山、扛过水泥、开过磨床,几乎涉猎了除犯罪以外的各种行当,但几乎都是朝不保夕的临时工作。就算进入工厂当磨床工,也没有签劳动合同的概念。”回忆起那个年代,黎建飞的眼神里有几分凝重:“那时我想读书,也爱读书,但苦于没有机会。”

  22岁的黎建飞决定参加高考试一试。

  “从成都回到广元,我就开始为第二年的高考作准备。为了学习,我向领导申请单独在工具房里铺一个木板睡。”黎建飞回忆,“那位领导的女儿正好读高中,她放学后,我就把她的书借过来抄,一抄就是一夜”。

  1979年7月,高考结果公布,黎建飞考出了323分的成绩,超出重点线13分。

  “填报志愿的前夜,我失眠了。那些年社会上发生的种种,就像放电影一样,在我的眼前一遍又一遍地浮现。”黎建飞回忆:“最终,我决定学法律,其实就是想社会能够稳定和谐,让大家能读书,有工作,不折腾。这成为我学法律的初衷。”

  当年,黎建飞如愿收到了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的录取通知书。

  黎建飞至今还记得当时工友对他说的一句话:“在工厂里,你是一只白鹤,但是大学里都是白鹤,还能不能显出你的白,就看你了。”

  岁月荏苒,回忆求学,黎建飞话语间依然神往。忆及到大学的第一个晚上,走进寝室旁边的临时图书馆,“我是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书,我就像一个饿汉,扑倒在面包上”。

  在一段视频回忆录中,黎建飞上大学期间的班主任回忆说:黎建飞入学以后,非常勤奋,完全沉浸在了知识的海洋里。

  1986年,黎建飞本科毕业,继续留在西南政法学院读硕士,并在毕业后留校当老师。1988年,黎建飞顺利通过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入学考试,他成为中国第一位立法学博士。

  “高考于我而言,是久旱逢甘霖,让我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所以说,高考对我的人生就是分水岭。”黎建飞动情地说。

  当时,在大学知识海洋里尽情畅游的黎建飞尚不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一场围绕劳动者权益保护而展开的体制改革正在悄然进行。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合同制政策逐渐取代统包分配、以固定工为中心的终身就业的基本政策。

  1980年,上海开始实施劳动合同试点。1982年开始,试点工作扩展到北京、广西、广东、河南、湖北等省市区。

  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

  ……

  黎建飞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当时与他没有多少交集的改革,会成为他今后为之奋斗的事业。

  改革开放后,市场被激活,现实中的各种劳动关系亟待法律调整,制定劳动法成为迫在眉睫的事。立法学博士黎建飞进入劳动部,参与劳动法起草等工作,由此与劳动者权益保护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1990年,黎建飞提前一年完成学业,拿到了博士学位。

  “在那个年代,博士毕业生并不多见,我倒成了抢手的‘香饽饽’。”黎建飞笑着说:“原劳动部正在起草劳动法,需要一位懂法律的人。我也希望做些更为实际的工作,就去了那里。未曾想我的一辈子就这样走向了劳动者权益保护。”

  “在此之前,国家已经围绕劳动法制定展开了一些工作,但因为一些原因暂时搁置。”黎建飞陷入回忆当中。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应尽快制定“工厂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等”。

  原劳动部于1979年1月成立了劳动法起草小组。时间至1983年7月,劳动法(草案)18稿曾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但此后,由于种种原因,劳动法(草案)未能审核,起草工作中断。

  “现实中的各种劳动关系亟待法律调整,改革开放的深化更增加了制定劳动法的迫切性。1989年,国家再次组织恢复劳动法起草工作。”黎建飞说。

  这也就有了黎建飞参与劳动法起草的后来。

  1990年,国家成立了由当时的劳动部、国务院法制局、全国总工会、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委、国家体改委、卫生部、人事部、机电部、能源部、农业部领导参加的劳动法起草领导小组和起草办公室,重新研究确定了劳动法起草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在劳动法起草工作中,黎建飞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劳动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即“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劳动法第十六条,意味着除了劳动合同外,没有其他劳动关系。但这句话,在当时却争论了4年之久。”黎建飞说。

  据黎建飞介绍,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的多数是固定工制度。“1亿多工人中,有70%是固定工,固定工意味着工厂保障工人的一切。但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实行劳动合同制。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国家很慎重,而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一种观点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另一种观点则是‘一刀切’。前者的问题是会触发工人内部的矛盾;后者的问题则在于增加社会成本等。最终,国家还是有魄力地进行了‘一刀切’的处理。”黎建飞说。

  作为立法学博士,黎建飞在参与劳动法起草工作中也提出了很多专业建议。

  “当时有种提法,要求在劳动法中加入强制性鉴证,也就是所有劳动合同都要在劳动部门盖章才能生效,并缴纳鉴证费用。我认为鉴证是一种自愿行为,不能成为一种强制性规范。后来在我的建议下,这一条也就没有加进去。”黎建飞笑着说。

  此前,在“生产责任”章节,有人建议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宣传性标语加进去,黎建飞同样从专业角度提出了反对意见。

  1994年7月,劳动法通过,并于1995年1月起实施。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制观念逐渐普及。此时,黎建飞成为从事劳动法教学的老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也积极为劳动者权益保护发展建言献策,释疑解惑

  “在改革开放背景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法制有了,但也需要劳动者观念上的转变。比如,劳动法颁布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人接受不了劳动合同制度,一些劳动者并不认为这是在保护他们。”黎建飞说。

  在黎建飞看来,对于劳动者的困惑,需要有人释疑解惑;对于劳动者权益保护,需要有人建言献策不断推进。

  于是,在完成劳动法起草工作后,黎建飞辞去劳动部法规司法规处副处长职务,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成为一位从事劳动法教学的大学老师。

  教学工作之余,黎建飞不忘为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发展建言献策,释疑解惑。

  面对企业以经营状况不好为由拖欠劳动者薪酬的问题,黎建飞提出了“劳动者不承担经营风险”的观点,这一观点对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类似的建议还有不少:

  引入并本土化了“不公平解雇制度”,有效地解决了劳动合同解除“合法不合理”之困;

  提出“平台应当承担雇主责任”,以保护快递员工的合法权益;

  提出“应当向互联网企业征收社会保障税”,以保护新兴经济中的劳动者。

  在这些为推动劳动者权益保护而发声的经历中,黎建飞对一件事印象深刻。

  那是2016年9月,一则“女子工作中晕倒后离世,抢救超48小时不算工伤”的消息,引发了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

  到底哪些情况可以被认定为工伤?工伤保险制度关于“48小时”的规定是否存在不足?网上舆论质疑声一片,黎建飞第一时间发声。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解释:“工伤的根本特点在于‘三工’: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因工作原因。其中,伤害是不是由工作原因造成的,是关键。”

  “伤害来源于工作,这是工伤保险的本质特征。传统的工伤,主要是指工作设备、工作环境造成的伤害。自身疾病发作或死亡,在很多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是不被认定为工伤的。我国对于工伤的认定范围已经比较宽泛、很具有人文关怀精神了。对于自身疾病,《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这是对传统工伤界限的突破。”说到这里,黎建飞语气一顿,神情庄重。

  黎建飞说,对于抢救时间,之前规定的是24小时,有人提出质疑,后来改为48小时。之后,又有人质疑为什么抢救49小时不算?“其实,这些质疑没有太多意义,只是立法者的选择问题。法律始终是要有界限的”。

  “在我的言论出来以后,网上对此的质疑声慢慢变小,直到后来也就没有多少争议了。”黎建飞笑着说。

  谈到改革开放40年与劳动者权益保护发展的关系,这位投身其中已近三十载的长者情真意切地说:“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劳动者权益保护发展的40年。改革开放,真正改变了我的命运,更让我投身到劳动者权益保护这项伟大的改革事业当中。”

  记者手记  

  谈到改革开放,黎建飞言语间满是感激。在他看来,他个人经历的转折、劳动者权益保护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改革开放。

  诚然,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更成为国家法治建设的历史转折。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让包括劳动者权益保护在内的法治建设,开辟出新天地。在这个过程当中,黎建飞的人生也就显得与众不同。

  图①为在劳动部工作期间的黎建飞在故宫前留影。

  图②为1995年,黎建飞在北京电视台法制频道讲解点评劳动法及案例。 均为资料图片

  • 相关阅读
  • 20位专家解读习近平讲话: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高”在哪儿?

      52次提到“开放”   11月5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全文近五千字,其中12次提到“改革”,52次提到“开放”。   在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强调,中国推动更...

    时间:11-05
  • 贵州石阡山体垮塌砸倒民房致2人被困 消防紧急救援

      中新网贵阳11月5日电(袁超 通讯员 张鸿 田维虎)5日,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汤山镇石坪村老寨组一山体发生垮塌,压垮山体附近一砖木结构的民房,造成房屋内2人被困。 图为救援现场。 田维虎 摄   事发后,...

    时间:11-05
  • 北京: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吃亏

      中新网北京11月5日电 (记者 杜燕)今天,北京市发改委公布《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北京市发改委副巡视员王颖捷在发布会上表示,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吃亏,...

    时间:11-05
  • 兰海高速特大交通肇事案致15死44伤事故司机被刑拘

      中新网11月5日电 5日,甘肃省人民检察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兰州市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兰海高速“11.3”特大交通肇事案,就案件定性、规范取证等问题向公安机关提出建议。目前,肇事司机李某已被刑事拘留。...

    时间:11-05
  • 一些地方中小企业扶持优惠政策为何“空转”?

      新华社武汉11月5日电 题:摸不着、够不到、看不见……一些地方中小企业扶持优惠政策为何“空转”?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李劲峰、韩振、马剑、黄鹏飞   近日,党中央提出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

    时间:11-05
  • 习近平会见捷克总统泽曼

      新华社上海11月5日电(记者王卓伦) 国家主席习近平5日在上海会见捷克总统泽曼。   习近平指出,中捷传统友好,双边关系具有深厚民意支撑和广泛共同利益基础。2016年3月,我对捷克进行国事访问,和总统先生共...

    时间:11-05
  • 进博会,让开放中国与世界共赢

      一系列务实举措彰显了中国持续扩大开放、与世界互利共赢的坚定决心   2018年11月5日-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将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带着各具特色的优质产...

    时间:11-05
  • 进博会:让中国开放成果更好惠及世界

    特约评论员/陶玉   今天(11月5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国进一步降低关税、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

    时间:11-05
  • 包容互惠、合作发展,全球经济进入“进博时间”

      秦平:包容互惠、合作发展,全球经济进入“进博时间”   奋进新时代,共享美好未来。今天,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黄浦江畔拉开帷幕。82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参加国家展,来自130多个国家的3000多家企业、...

    时间:11-05
  • 中方:反对美单方面退出《中导条约》,反对该条约多边化

      中新社北京11月5日电 (宋蕙)针对美方日前宣布要单方面退出《中导条约》,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1月5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反对美单方面退约。同时,中方也反对《中导条约》多边化。   有记者问,据...

    时间:11-0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