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中国科研人员发现:四万年前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

2018-12-03 06:09:4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四万年前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

尼阿底遗址位置

  人类在“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生存历史要改写了。

  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宣布,经过多年的调查、发掘与研究,该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藏北羌塘高原发现一处具有原生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尼阿底,证实古人在距今4万~3万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清晰、坚实的足迹。

  这一发现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进到4万年前,也书写了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最高、最早的记录。当天,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论文。

  “挖穿万年”

  这一研究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高星课题组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合作而成。

  此次发现的尼阿底遗址,位于西藏那曲地区申扎县雄梅乡多绕村错鄂湖畔,距拉萨市约300公里,海拔4600米。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高星高星说,这里是一处规模宏大、地层保存完好、石制品分布密集、石器技术特色鲜明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他告诉记者,经过地层分析和光释光与碳14测年,先民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为4万~3万年前,“这是目前青藏高原最早的人类生存证据,对研究早期人群进驻、适应高原的时间、过程与方式,探讨高原人类族群的形成过程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材料与信息”。

  此外,该遗址出土丰富的以石叶技术生产的石制品,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显示与我国北方和西伯利亚地区密切的文化联系,对研究早期现代人群迁徙、融合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对此评价道,这项成果对于探索早期现代人群挑战极端环境的能力、方式和迁徙、适应过程,对于研究西藏地区人群的来源与族群的形成,对于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推动西藏地区文物、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和传承,具有极其重大的科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该论文的3位国际审稿专家则分别认为,“尼阿底的发现圆满地解决了遗传学和考古学对人类最早涉足青藏高原时间的不同认知问题”;“作为青藏高原乃至世界上最高和最早的考古遗址,尼阿底遗址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人类适应生存能力的了解”;“文章所报道的材料是全新的、令人兴奋的,会引起《科学》期刊的读者和研究现代人起源、扩散与高海拔适应的科研人员极大的兴趣。此项成果会对了解人类在高原上生存的时间和动因产生重大影响。”

  “雾里看花”

  青藏高原一直是考古学家青睐的对象。高星告诉记者,青藏高原隆升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环境变化对人类起源与演化的影响,都是重大研究课题。此外,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生态条件——高海拔与极端气候:缺氧、低温、资源匮乏、生态脆弱、可达性差,对人类的生存带来很大挑战,这些为研究人类对高原和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与方式,提供重要的资料、信息和实验、科考基地。

  高星列举了若干个围绕于此的核心问题:早期人类于何时、在何动力与环境下进占高海拔地区,先民如何在生理上逐渐适应高原气候,遗传变异与技术、文化因素在征服高原、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的过程中各自起到怎样的作用,史前人群来自哪里,对高原人类族群的形成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在破解这些问题的征途中,科学界一段时间以来遭遇了“雾里看花”的瓶颈:要么是“考古材料全部采自地表,缺乏可靠的地层依据,年代难以确定”,要么是“基本是旷野遗址,没有明确的洞穴遗址”,要么是“全部为石制品,没有明确的伴生动植物化石,没有其他可信的遗迹现象”,等等,人类始终未能“找到”有力的证据。

  高星告诉记者,青藏高原风化剥蚀严重,人类活动的证据难以在地层堆积中完整地保存下来。此前,在青藏高原边缘、海拔3000米~3500米的青海地区,科研人员曾发现一批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但在西藏只有地表采集的石制品,未能发现有地层依据、年代明确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零星的报道因为地层和测年数据的不确定性而不被学术界认可。

  “攻坚克难”

  直到这次成果显现,科学界才迎来令人振奋的消息。11月30日,高星从3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该成果的意义。

  其一,尼阿底遗址保留目前青藏高原最早的人类生存证据。

  高星说,古人类最早何时扩散到高原腹地一直为学界和大众所关注。近年来考古学、分子生物学、古环境学等不同学科对早期人群进驻、适应高原的时间与过程,以及藏族人群的来源和形成过程作出推导并提出多种假说,但均有待证实。作为“地球第三极”,广袤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资源稀缺,环境恶劣,对人类生存构成严峻的挑战。此次发现表明至少4万~3万年前先民就进入西藏高海拔地区活动,为上述问题的破译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其二,尼阿底遗址是目前世界上史前人类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的最高记录。

  高星说,晚更新世是现代人演化的关键时期,人类的技术和认知能力快速发展,适应环境能力增强,扩散到世界大多区域,但环境极端恶劣的高原依然人迹罕至。从全球范围看,此前人类活动的最高遗迹发现于安第斯高原的Cuncaicha岩厦遗址,海拔4480米,年代为约1.2万年前。尼阿底遗址的发现书写了人类挑战与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新纪录。

  其三,尼阿底遗址对研究古人群迁徙、融合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高星说,该遗址出土以石叶为技术特征的文化遗存。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独特的工具制作技术,具有预制石核-定向剥片-系统加工等固定的操作链流程,其产品规范、精致、锋利,代表人类石器技术和认知能力的一座高峰,为征服高原等极端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装备。该技术体系被认为是早期现代人的文化标识,主要流行于非洲、欧洲、西亚和西伯利亚等地区,在中国北方的少量遗址亦有所发现。尼阿底遗址的材料为揭示不同地区人群的迁徙、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证据。

  这一成果来之不易,自2011年以来,高星研究员、张晓凌博士带领的科研团队曾8次登上青藏高原。

  高星透露,该项研究的最大挑战是年代测定,由于没有发现动物化石和木炭等便于测年的样品,课题组在埋藏遗物的地层中系统提取了石英砂开展光释光测年,经过3年的多次取样、现场信号检测测量、多个实验室对比测试和分析校对获得三组相互支持、可信的年代数据,最终将古人类生存的年代测定为4万~3万年前。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相关阅读
  • 吉林高院详解“辽源法官被异地审理”:判决将更具司法公信力

      吉林高院详解“辽源法官被异地审理”:判决将更具司法公信力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将王成忠、张大庆涉嫌民事枉法裁判案指定通化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照刑事第二审程序审判决定后,澎湃新闻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吉...

    时间:12-03
  • 《在南非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报告》发布

      《在南非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报告》发布  科技日报比勒陀利亚12月1日电 (记者杜华斌)《在南非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在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隆重举行。中国驻南非大使林松添、南非国家规划委员...

    时间:12-03
  • 教书育人50载 他助多人捧起奥数奖牌

      教书育人50载 他助多人捧起奥数奖牌  脸上总挂着微笑,这是所有熟悉常庚哲的人对他的一致印象。然而,这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院教授却把他最后的笑容定格在了11月18日。那天,他在北京首都机场准备搭乘去往...

    时间:12-03
  • 吉林高院就王成忠、张大庆案指定通化中院审判答记者问

      吉林高院立案庭负责人就王成忠、张大庆涉嫌民事枉法裁判案指定通化中院依照刑事第二审程序审判答记者问   新华社长春12月3日电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将王成忠、张大庆涉嫌民事枉法裁判案指定通化市中级人...

    时间:12-03
  • 你的防雾霾口罩,可能源自军用技术

      你的防雾霾口罩,可能源自军用技术  自11月23日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经历了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北京环境监测中心表示,在区域性污染及不利气象条件共同作用下,北京市PM2.5浓度持续上升,截至26日14时城区...

    时间:12-03
  • 旅阿侨界:习近平访阿成果丰硕 对未来发展更具信心

      中新社布宜诺斯艾利斯12月3日电 (记者 余瑞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已结束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以及对阿根廷进行国事访问的行程。旅阿侨界人士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习主席此访令侨界振奋,...

    时间:12-03
  • 90岁“中国疼痛学之父”壮心不已 欲建“世界免痛天堂”

      中新社昆明12月3日电 题:90岁“中国疼痛学之父”壮心不已 欲建“世界免痛天堂”   作者 缪超   “虽然今年我退休了,但我愿意再干5年,去世前,帮助昆明建立一个疼痛中心,让昆明成为‘世界免痛天堂’...

    时间:12-03
  • 贵州为民营企业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

      贵州为民营企业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  本报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白皓)12月1日,贵州省“服务民营企业省长直通车”正式开通,全省民营企业经营者、员工及相关人员可以拨打“0851-86894627”热线电话或登...

    时间:12-03
  • 浙江省政府调查高考英语加权赋分

      浙江省政府调查高考英语加权赋分  本报杭州12月2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剑平)12月1日深夜,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省政府成立调查组对该省高考英语加权赋分进行调查。  浙江省在11月...

    时间:12-03
  • 中国最北女火车司机:见证40年时代变迁

      青春角色·记忆 中国最北女火车司机:见证40年时代变迁  身着黑底刺绣湖兰花角花的真丝套装,皮肤白净,眉如远黛,细眼似月。60岁淡妆的她自信、从容,满脸笑意。唐丽萍,曾经是我国最北女火车司机。她用逝...

    时间:12-0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