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上世纪50年代哈工大“八百壮士”科技报国记

2019-08-06 09:29:16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世纪50年代,800余名青年奔赴东北,书写知识分子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时代答卷  “八百壮士”科技报国记

  “长车北上逆烽烟,一路高歌解放天。”

  周长源曾这样形容自己“北上”的经历。他出生于浙江平湖,是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1953年8月,时年23岁的周长源大学毕业,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工作,成为大学里一名边学习、边教课的“小老师”。

  和他一起来到学校的,还有8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这支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只有27.5岁,他们中的许多人和周长源一样,放弃了南方鱼米之乡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地处边陲、气候严寒的荒芜之地,吃着高粱米、苞米面,承担起哈工大推动我国教育制度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重任。

  “边学边教边建”

  “我为什么要来哈工大?是因为‘希望’。”

  和周长源同年来到哈工大的秦裕琨,当年只有20岁。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秦裕琨填写工作意向时,第一志愿写的是去东北。在哈工大,他的身份是“师资研究生”。在这里,这些年轻人要“边学边教边建”。

  1950年,哈工大回到祖国的怀抱,当时,学校里的中国教师只有24人。中央确定的哈工大办学方针是“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指示哈工大要“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1957年,800多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承担了全校的教学任务。

  家住上海的秦裕琨来到哈尔滨才第一次体验到东北的艰苦。“坦率地说,那时候的气候、饮食、住宿条件都很差。我们冬天戴着狗皮帽子、穿着羊皮袄,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高粱米饭。学校里有两排平房,前面一排是教室,后面一排就是我们的宿舍,我们30个人住一个屋子。”秦裕琨说。

  在一张老照片里,秦裕琨和几个研究生同学在一起,意气风发,笑容灿烂。在秦裕琨的心中,那段日子物质上的“苦”只是愉悦心情的调味剂。

  秦裕琨年少时曾在上海的法租界居住过,现年86岁的他对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说:“为什么我们在(哈工大)这里热情这么高呢?以前我在上海,看到的都是中国人受尽屈辱的样子。新中国成立了,祖国告诉我们要去国家需要的地方,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新的中国,我当然要去!我们终于看到了改变,看到了希望!在学校里,我看到旁边的厂房建起来了,周围的大学也在建设,中国正在发展,我们心里特别高兴。”

  “那时候,我从没在晚上12点以前睡过觉。学习压力很大,可乐此不疲,唯一的问题是教课不敢讲得太快,因为后续的课程自己还没学过。”秦裕琨既做学生又任教师,白天跟苏联专家学习,晚上复习消化,并为本科生上课。

  有时候,他刚作为学生下了课就得赶紧跑着去教课。就这样,他参与组建了国内最早的锅炉专业(后改为“热能工程专业”——记者注),编写了该专业的第一本教材。

  1950年,比秦裕琨大两岁的马祖光从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来到哈工大。在这里,马祖光也做起了“小老师”,边读研,边工作,并参与组建物理教研室。

  1970年,马祖光和同事认为激光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决定创建激光专业。那时,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没有资料。马祖光在那段时间每天到黑龙江省图书馆外文部查阅资料,有时还用透明纸把图仔细地描下来,常常一坐就是一天。他摘录了厚厚的几十本资料,晚上还要花大量时间翻译资料,第二天再给其他老师讲解。

  “我们要建一个有特色的专业,要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与世界科技界有同等对话的权利。”马祖光说。创业之初,为尽快把激光技术推广出去,他带领大家完成了许多激光的民用项目。1976年,他们接受了第一个国家重大项目。

  在这之后的20年里,他为这一专业设置了5个稳定的科研方向,建立了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建成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国家级重点学科。2001年,马祖光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哈工大,马祖光式的爱国奋斗故事随处可见,学校里流传着一句话:“在哈工大,马祖光像很多人,很多人像马祖光。”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在中国高校的校训中,哈工大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流露出鲜明的工科生风格。哈工大“八百壮士”将这八个字,融入到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

  对于哈工大“八百壮士”来说,上课可以算作一门“功夫”。

  “作为教师,从1953年踏上讲台,到1999年春上完最后一堂课告别讲台,合计46年,中间七折八扣,40年还是有的。自忖还算得上基本合格。”周长源说。

  在周长源的学生、哈工大电气学院副院长霍炬的印象里,周长源对时间的把控精准到令人惊叹。“老师每次上课,永远都会提前15分钟到。每次周老师讲完最后一部分内容,把手中的粉笔放到桌子上时,下课铃总是准时响起。”

  虽然有如此传奇的“本事”,周长源认为自己的学问只能归为“记问之学”一类,即自己先弄懂了,然后把学生教懂。“照先儒的说法,‘记问之学’是不足为人师的,但是从教学态度上讲,认认真真教书,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好像还说得过去。”他曾说。

  在哈工大的几十年,周长源先后担任电工基础教研室副主任、电工教研室主任,1983年从电机系副主任调任教务处处长,1985年被任命为教学副校长。

  “眼睛看一遍、脑子想一遍、笔记记一遍,印象越来越深。这样边读边记,帮助理解,避免马虎。”为了给学生开一门新课,行政工作繁忙的周长源把时间化整为零,充分利用起会前、听报告的间歇或者茶余饭后的零碎时间。他经常利用晚上9点到12点夜深人静的时候备课,光教学笔记就写了五六遍、30多本。

  “规格”,则体现在“铁将军把关”式的科研与教学中。

  上世纪50年代,电机系副主任、后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大光曾与周长源在同一教研室工作。俞大光历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教研室主任、电机系副主任、副教授,擅长电工基本理论研究,也因治学严谨、教学严厉而闻名全校。

  当年,学生们背地里称俞大光为“铁将军”,他任教的“电工基础”课被学生称为“老虎课”。当时,俞大光要求学生不仅会做题,而且要能讲出道理来。他在考试前先进行考查,成绩偏下的学生要经两三次考查才能参加考试,有时全班竟没有一个人得“优秀”。因此,他得到了“铁将军把关”的称号。

  “俞大光老师去世时,我们都在思考,我们能继承什么?我想就是他这种‘铁将军把关’的精神。‘八百壮士’留给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是对时间的遵守、对工作的执着。一开始,我们是模仿他们,后来我们才体会到这‘严’字背后对学生的关爱。”霍炬说。

  “让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

  “八百壮士”的年代,哈工大的教授队伍也是出了名的年轻。到1957年,学校先后提拔副教授13人,其中年龄最大的为37岁;1962年评定副教授40名,平均年龄为34岁。

  而当“壮士”老了,他们选择把“担子压到年轻人身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1964年来到哈工大任教,他说,自己这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我培养了一些人才,培养了一些研究生;第二件,我做了一点学问;第三件,我成为全国第一个航天学院的首任院长,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我有一个坚定不移的理想,这就是让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只有这样,时代、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有希望。”杜善义说。

  杜善义做科研跨了“三界”:“我大学学的是力学,所以力学界的人认为我是研究力学的;我研究复合材料,也有人认为我是做材料的,还有人认为我是搞航天的,所以力学界、材料学界、航天界我现在都比较熟悉。”

  “跨三界”的杜善义,培养的学生也是复合型人才。他招的研究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这样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一起解决一些在复合材料研制和应用中非常棘手的问题。

  如今,杜善义团队中的许多学生和年轻教师都成了各个学科的精英,其中有中国青年科技奖者2人、长江学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

  我国很多航天人才也是从哈工大走出来的,包括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载人航天工程原总指挥李继耐、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等。

  说起哈工大“八百壮士”对年轻人的影响,哈工大校团委书记王东升深有感触。

  作为团委书记,王东升经常在各种场合给学生们讲哈工大“八百壮士”的故事。在他针对本科新生的文化素质课《大学生活与人生轨迹》上,一个男生曾在结课寄语中写道:“没有想到学校还有一段这样的历史,哈工大‘八百壮士’的家国情怀让我很受震动。”后来,这个男生转专业,去了国防类专业。

  王东升说:“2005年读博士时,我成为哈工大‘八百壮士’之一郭大智教授的助教,一做就是5年。我就是站在郭老师的肩膀上取得一些教学成绩的。从2010年到现在,我讲了6轮课,郭老师都风雨无阻地听课、提意见、帮我修改讲稿,这种勤勉让年轻人佩服。观察这样的师长,让我感受到四个字——博、精、深、高。”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雨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相关阅读
  • 新疆兵团连续实施全民健康体检 今年投入补助资金4000万

      中新网乌鲁木齐8月6日电(记者 戚亚平) “国家的惠民政策真是好,原来体检要花钱,现在都免费了,真是大大减轻了我们老百姓的负担。”在参加今年全民健康体检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一三〇团居民赵守业说。...

    时间:08-06
  • 广西来宾人民医院原副院长谢于良涉受贿112万受审 当庭认罪

      广西来宾人民医院原副院长谢于良涉受贿112万受审 当庭认罪悔罪   中新网来宾8月6日电 (覃莲春 林浩)广西来宾市兴宾区人民法院6日介绍,该院近日一审公开开庭审理来宾市人民医院原副院长谢于良涉嫌犯受贿罪...

    时间:08-06
  • 中国检察机关依法对杨邦国、王亚波决定逮捕 对方正华等提起公诉

      中新社北京8月6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6日发布消息称,检察机关依法分别对杨邦国、王亚波决定逮捕。   湖北省委原副秘书长杨邦国(副厅级)涉嫌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一案,由湖北省监察委...

    时间:08-06
  • 央行:美方给中国贴“汇率操纵国”标签损人又害己

      中新网8月6日电 中国人民银行6日在官网发布关于美国财政部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的声明,声明指出,美方不顾事实,无理给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是损人又害己的行为,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资料图...

    时间:08-06
  • 吉林省委书记:产业数字化促老工业基地新旧动能转换

      (新中国70年)吉林省委书记:产业数字化促老工业基地新旧动能转换   中新社北京8月6日电 (马海燕 柴家权)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日就吉林“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出振兴发展新路”举行发布会。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

    时间:08-06
  • 直击最强“烤验”下 部队官兵的高“炎值”

      中新网金华8月6日电(记者 奚金燕 通讯员 韩海建 况林根)眼下正是三伏天,烈日高空照,浙江“烧烤模式”火力全开,在金华某野外训练场,驻金某部一场实兵综合演练场激战正酣。 高温下实战训练,官兵已经是汗...

    时间:08-06
  • 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9〕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

    时间:08-06
  • 李济生同志逝世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军职常任委员李济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李济生是山东禹城人,1968年入伍,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国...

    时间:08-06
  • 辛识平: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光明的未来——民生实事映照为民初心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 题: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光明的未来——民生实事映照为民初心  辛识平  小小的个头、稚嫩的脸庞,却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这样的画面,曾触动多少父母的内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

    时间:08-06
  •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香港不能再乱下去了

      国务院新闻办今天(6日)下午邀请国务院港澳办新闻发言人杨光、徐露颖介绍对香港当前事态的看法。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新闻发言人 杨光:过去一个多星期,暴力违法活动仍在持续。8月5日,反对派又发起旨...

    时间:08-0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