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难忘:第一枚金属国徽的金色记忆

2019-09-28 21:47:1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沈阳9月28日电(记者张非非、石庆伟、于也童)60多年前,沈阳第一机器厂的烈火中,熔铸出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如今,这枚直径2米宽、竖直径2.4米高、重达487公斤的国徽,仍悬挂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熠熠生辉。

  这枚栉风沐雨的国徽,镌刻了老工业基地工人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忠诚奉献的爱国情怀。

  历史的时针拨转到1950年,制作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任务交给了以铸造和机械加工技术闻名的沈阳第一机器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前身)。“接到任务大家都很激动,铸造车间马上组成了十几人的专门任务小组。”97岁高龄的吴嘉祜回忆。当年,他负责领导钳工组进行国徽制作的第二道工序,在铝合金毛坯上做精加工。

  “旧社会工人没地位,当学徒工时我的门牙都被打掉了,能为新中国铸造国徽,这是我们工人的无上光荣。”吴嘉祜说。

  国徽的材质为铜铝合金。铜铝熔点不同,要获得铜铝合金,使用真空设备不是难事。然而当年我国尚无真空设备,取得铜铝合金必须先将铜熔化成铜水,再将铝锭放入铜水中慢慢熔化。没有化验设备就用肉眼看;没有脱氧剂就用木棒搅拌脱氧;没有测试铝水温度的仪器,就在炉子前仔细观察;浇出来的国徽麦粒不鼓,工人焦百顺、陈喜芝等十几人废寝忘食,试制了七八次……“制造国徽在当时难度太大了,那阵子大家吃住都在车间里,夜以继日地工作,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成功铸造了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吴嘉祜说。

  2012年,吴嘉祜圆了自己到北京天安门看看自己亲手铸造的国徽的梦。“那激动的心情我现在都忘不了,当时我吟了一首诗:‘国徽国徽闪金辉,我为国徽制银坯。天安门上撼世界,心中留下幸福美。六十余年分别后,近观国徽展神威。’”吴嘉祜回忆。

  国徽铸造熔炼出来的工匠精神、奋斗精神、担当精神,正代代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也是在2012年,记载新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在沈阳开馆。在吴嘉祜等老工人的指导下,博物馆严格按照天安门城楼上那枚金属国徽的尺寸,用老工艺复制了一枚金属国徽在馆里专门展出。时任中国工业博物馆筹建处副主任侯占山说,我们要铭记国徽铸造的奋斗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大幕拉开,在熊熊炉火映照下,一枚巨大的国徽徐徐升起……台下观众掌声雷动。今年6月在沈阳盛京大剧院首演的话剧《国徽》,再次将在场的观众拉回到那个火红的年代。

  “我为了写这部话剧,前后历经20多年,遇到各种困难也没有放弃,希望通过这部话剧让人们重拾老工业基地光荣历史,感受工人们奋斗自强的精神。”话剧《国徽》的编剧黑纪文说。

  在剧场、在博物馆、在电影院……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不同形式去探寻老工业基地与国徽的故事,去感受光荣与辉煌,去汲取不忘初心、奋斗自强的前行力量。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上的金属国徽依然光芒四射。70年乘风发展,老工业基地在经历转型的阵痛之后,正加速新一轮振兴,爬坡过坎,重铸辉煌。

  在金属国徽的诞生地沈阳市铁西区,几十万产业工人正奋斗一线,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贡献力量。

  全国劳动模范、有着“中国焊接机壳拼装第一人”之称的沈鼓工人杨建华已66岁,仍然穿着蓝色工装出现在车间里。“国徽铸造的荣光虽已成历史,但国徽铸造的精神需要代代传承。我要继续发挥余热,培养新的大国工匠。”在沈阳,正因为有杨建华这样一批优秀的技术工人,老工业基地不断续写从第一枚国徽、第一台机床、第一台压缩机到“十万大空分”“120万吨乙烯三机”、新一代舰载机的大国重器传奇。

  • 相关阅读
  • 光荣与梦想,习近平授勋背后的国家深意

      (近观中国)光荣与梦想,习近平授勋背后的国家深意   中新社北京9月29日电 题:光荣与梦想,习近平授勋背后的国家深意   作者 钟三屏   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

    时间:09-29
  • 时评:让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大舞台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题:让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大舞台   新华社记者温馨   国务院新闻办27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指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让...

    时间:09-29
  • 湖南、湖北、河南扎实推进第二批主题教育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题:聚焦主题主线 坚持学做结合——湖南、湖北、河南扎实推进第二批主题教育   新华社记者陈文广、李伟、韩朝阳   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以来,湖南、湖北、河...

    时间:09-29
  • 河北:正定古城保护条例通过 将于10月1日起施行

      河北省出台首部古城保护专门法规 正定古城保护有法可依了   河北新闻网9月28日讯(记者周洁)今天,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查批准了《石家庄市正定古城保护条例》。这是河北省首部古城保护专门...

    时间:09-29
  • 近20年中国新增植被面积约占全球总量25%

      中新网客户端9月29日电(杨雨奇)29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在北京举办第四场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70年来,中国生态保护正稳步推进。目前,全国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个,各类陆域保护...

    时间:09-29
  • 2013年来全国74城PM2.5平均浓度下降超4成

      中新网客户端9月29日电(杨雨奇)29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在北京举办第四场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自2013年到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下降26.8%,首批...

    时间:09-29
  • 三个词!习近平这样形容英雄模范身上的鲜明品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9月29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今天我们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

    时间:09-29
  • 中国首部省级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出台

      中新网太原9月29日电 (杨佩佩)“《山西省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是中国首部该领域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对于引领推动、服务保障山西省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山西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

    时间:09-29
  • 习近平: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 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 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9月29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

    时间:09-29
  • “大动脉”“毛细血管”双线发力 四川告别“蜀道难”

      中新网成都9月29日电 (王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首《蜀道难》,千百年来是四川交通条件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在“大动脉”和“毛细血管”双线发力,已经告别“蜀道难”,正从“蜀道通”...

    时间:09-2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