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你有多美】最危险的地方大家轮流顶上,这群四川男护士帮重症患者“翻身”

2020-03-06 21:57:14

来源:长江日报

  “张一针”“堂帅”“大老师”“四爷”……这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名称,对应的是8位四川男护士。他们来自同一个团队——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男护士工作小组。

  疫情发生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迅速组建应急救援队驰援武汉,其中就有这支男护士队伍。小伙子们都是80后、90后,其中7人在重症医学科工作,1位在呼吸科工作。

  为了来武汉,他们都想了不少办法

(图从左到右,依次为蒋达伟、张冀伟、钟永建、孙雪逵、董黄堂、董文栋)

  1月23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开始招募医务人员,加入四川援鄂医疗队,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9名男护士都在第一时间报名参战。

  25岁的孙雪逵的做法则符合他“逵哥”的昵称。第一批人员报名时,原本安排了科室的女同事,孙雪逵立马给领导打电话请缨上战场,要求把女同事换下来,但被告知名单已经敲定不能更改。“逵哥”不甘心,反复给领导打电话做工作,终于如愿以偿,医院为此重新出了一份名单。

  24岁的董黄堂是“天团”里年龄最小的,也是医院呼吸科23位护士中唯一的男性。第一批招募时报名晚了,没能报上。2月13日凌晨突然接到“出发武汉”的通知,当天是董黄堂结婚一周年纪念日,怕同为护士的妻子担心,他拨通了在医院值班的妻子的电话,却没想好说什么又挂断了。妻子下班回家后得知情况,流下了眼泪,这时医院暖心地送来了一个蛋糕,小两口总算是过了个特别的“纪念日”。

  28岁的钟永建在请战获批后,一直拖到临出发才告知家人。“我跟父母谈好了‘条件’,每天必须电话报平安。”

  打针靠“摸”,找准地方“一针准”

(图从左到右,依次为蒋达伟、张冀伟、钟永建、孙雪逵、董黄堂、董文栋)

  来到武汉后,张爱民、张冀伟、钟永建等6名ICU男护士在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7楼重症(ICU)病房工作,而董文栋和董黄堂则在协和医院肿瘤中心10楼工作。

  在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重症(ICU)病房,6名男护士要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负责管理18张病床。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平时最常见的打针输液却给大家出了不小的难题。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做有创操作的时候,每位护士都戴了3双橡胶手套,护目镜和面屏。“血管不好找,只能靠摸”,28岁的蒋达伟说,做了7年ICU护士,他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给病人打针时只能凭借多年养成的“感觉”。

  “人体一般有4个地方的脉搏最强烈,我们就一个个去摸。”蒋达伟说。最先摸手腕,没有感觉就看腹股沟,然后再看脖子,找准了地方就尽量“一针准”,这是非常考验功夫的活,“我们曾经遇上过休克的病人,脉搏非常微弱,找到血管后大家都是一头汗。”

  对于大家而言,最担心的是早班。6点起床,7点赶到医院,穿好防护服后马上进病房,一干就是4个多小时,中间如果出来上厕所很麻烦,也会浪费防护服。为了避免尴尬,大家都选择了少吃东西、少喝水。

  最危险的地方,大家轮流顶上

  “要说我们和女护士的区别,体力好是个很大的优势。”钟永建说。

  在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ICU病房里,很多患者做了插管手术,需要进行俯卧位通气,这些患者每两个小时就需要在护士的帮助下翻一次身。

  每次给重症患者翻身,都需要5个人合作,患者头部位置站一人,负责指挥调度,并控制主要管道;患者身体两侧各站两人,大家共同协作。翻身前,要花10多分钟整理好各种管道,翻完后,还要再整理一次防止有管道被压住。

  每次跟插管重症患者翻身,既耗费体力又有危险。在翻身过程中,插入气管的管道与气管发生摩擦,会引发患者咳嗽,进而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飞沫,因此,站在患者头部的指挥人员被感染的风险最大。

  “处在这个位置,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应对紧急突发情况的能力。”蒋达伟说,一般情况下,他们会让其他护理人员一起协助帮忙翻身,但这个最核心也最危险的位置,基本都是他们6人轮流“坐庄”。最多的一天,有人先后6次站在了那个位置。

  帮助减轻恐惧,毫不犹豫握住病患的手

  “在我最绝望、心理负担最重、压力最大、连续噩梦的时候,是您开导了我,让我镇定了下来,扛过了一天又一天。”这是钟永建的“粉丝”郑女士亲笔写的感谢信中一段。24日也是她治愈出院的日子。

  30岁的郑女士不幸感染,病情严重,此前还有轻度抑郁症,意志消沉,不利于治疗。

  钟永建当起了郑女士的“心理医生”,给她讲自己当年在汶川的经历,鼓励她重新振作。多次交流,郑女士的情绪慢慢好转,积极配合治疗,情况慢慢好了起来。

  70多岁的董奶奶在ICU住了20多天,刚来时靠无创呼吸机和胃管维持生命。在蒋达伟等护士的照护下,老人的情况一天天好转,因为恐惧,她经常找蒋达伟提要求,“小伙子,我心里不舒服,想握握你的手。”蒋达伟从来没有犹豫过,伸出自己的手让老人握住,他知道,这个时候医护人员的鼓励是患者生存下去的重要力量。

  不久前,董奶奶成功转出ICU,这给了“天团”成员们极大的鼓励和信心,“我们希望尽早帮助武汉人民战胜疫情,恢复往日恬静的生活”,蒋达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 相关阅读
  • 两部门:对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 将广泛听取认真吸收公众意见

      记者7日从司法部获悉,近日,司法部、国家移民管理局在京联合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座谈会。部分企事业单位人员、社区干部、居民和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会议,...

    时间:03-07
  • 战“疫”每日观察丨脱贫硬仗遭遇疫情 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

      习近平总书记6日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明确回答了该怎么打赢脱贫硬仗突然遭遇疫情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

    时间:03-07
  • 东湖评论:致敬“疫”战中的最美身影

      东湖评论:致敬“疫”战中的最美身影  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全国上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定必胜信念,咬紧牙关,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战...

    时间:03-07
  • 【地评线】大河网评:激发“网动力”,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地评线】大河网评:激发“网动力”,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今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

    时间:03-07
  • 国家卫健委:乘点对点专列农民工无症状无需隔离

      中新网客户端3月7日电(郎朗)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表示,五部委通知要求,乘坐“点对点”专列和包车返岗的农民工,只要行前14天内和在途没有相关...

    时间:03-07
  • 【地评线】飞天网评:决战决胜是须臾不可放松的大事

      【地评线】飞天网评:决战决胜是须臾不可放松的大事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

    时间:03-07
  • 农民工返岗路费报销每天都变?交通运输部回应

      中新网客户端3月7日电(记者 吴涛)7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称,对于农民工返岗路费报销比例每天都变的问题,目前有用工单位直接承担农民工返岗路...

    时间:03-07
  • 卫健委回应各地健康码不通用:一码通行的条件尚不成熟

      中新网客户端3月7日电(彭婧如)有农民工反映,各地健康码不通用,甚至出现“码上加码”的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7日表示,一码通行的环境和条件也尚不成熟。目前,国家层面在全国范围...

    时间:03-07
  • 人社部:7800万农民工已返程复工

      中新网客户端3月7日电(上官云)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3月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工作司司长尚建华介绍,目前返程复工的农民工已经达到了7800万,大致占今年春节返乡的60%。目前,返...

    时间:03-07
  • 交通运输部:农民工返岗运输将4月上旬基本完成

      中新网客户端3月7日电(记者 吴涛)7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称,目前,全国已经有四川、浙江、山东、福建等27个省份推行了“点对点”的一站直达包...

    时间:03-0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