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多种技术设备自主研发 开采可燃冰有望再提速

2020-03-31 09:31:45

来源:人民日报

  多种技术设备自主研发,产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  开采可燃冰 有望再提速(解码)

  核心阅读

  日前,我国海域可燃冰第二轮试采圆满成功。经过前期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这次试采创新利用水平井钻采技术,使用了多种自主研发的技术设备,有效提高了产气规模、开采效率。从探索性试采到试验性试采,我国的可燃冰产业化进程向前迈进了关键一步,之后将继续加强资源勘查,推动科技进步,保护海洋生态,让这一高效清洁能源早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日前,自然资源部宣布,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第二轮试采取得圆满成功。最新数据显示,2月17日至3月30日,这次试采已持续产气42天,累计产气总量149.86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3.57万立方米,是第一轮60天产气总量的4.8倍,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这是继2017年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后,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其中有不少创新之处。

  从垂直井到水平井,有效提高产气规模

  “此次试采创新利用水平井开采可燃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介绍,我国海域可燃冰第一轮试采采用垂直井钻采技术,井筒垂直穿过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而此次采用的水平井钻采技术,井筒可横向顺层穿越,与可燃冰储层接触的面积更大,能够有效提高产气规模。

  然而,相较于垂直井,水平井钻采对技术、工艺和装备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在深海浅软地层中尚无实施先例。由于深海浅部地层松软未固结,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埋深浅,水平井建井面临着井口稳定、井壁稳定、造斜难度大等困难,犹如“在豆腐上打铁,用金刚钻绣花”,是世界性难题。

  为此,在理论研究方面,中国地质调查局总结分析了第一轮试采获取的647万组数据,完善丰富了“系统成藏”和“三相控制”理论,为本轮试采提供了全方位的理论支撑。另外,通过大量的室内模拟实验和陆地、海上21口井的123次试验,10余次的推演,细化了3000多项施工环节,实现了从垂直井向水平井钻采技术的升级换代。

  中国地质调查局试采科技团队经过两年多的集中攻关,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掌握了以水平井为核心的32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12项核心装备,其中控制井口稳定的装置吸力锚打破了国外垄断,帮助完成了第二轮试采目标任务。

  据介绍,这些核心装备不仅可为推进可燃冰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而且还可在海洋资源开发、涉海工程建设等领域中广泛应用,将带动形成新的深海技术装备产业链,增强我国“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

  李金发说,我国2017年首次试采海域可燃冰,抢占了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此次使用水平井钻采技术成功开采海域可燃冰,国际“领跑”优势地位进一步增强。这次试采成功,还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科技团队建设,形成了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核心层,勘探技术所、油气调查中心等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为紧密层,中国石油海洋工程公司、北京大学、中集集团等70余家单位为协作层的科技攻关团队。

  从探索性试采到试验性试采,推进产业化

  2017年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一轮试采完成了探索性试采,解决了“能否安全、连续开采出来”的问题。而第二轮试采完成了试验性试采,解决的是“如何提高产气规模”的问题,这是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中极为关键的一步。

  我国海域可燃冰远景资源量约800亿吨油当量,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目前通过地质勘查,在我国海域已证实了有两个千亿立方米级的大型可燃冰矿藏。在此次试采的海域,正在积极推进可燃冰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力争建成具有规模产能的资源勘查开发示范基地。

  此次试采产气规模、开采效率的提升,有望推动我国可燃冰勘查开采产业化驶入快车道。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秦绪文介绍,实现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大致可分为理论研究与模拟试验、探索性试采、试验性试采、生产性试采、商业开采5个阶段。

  据了解,目前第二轮试采仍在进行中,围绕加快推进可燃冰勘查开采产业化和实施生产性试采,正在进行一些必要可行的试验工作,同时将对此次试采获得的数据和技术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有关成果将择机向社会发布。秦绪文坦言,推进可燃冰勘查开采产业化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下一步还要进行生产性试采攻关,力争尽早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开采,实现产业化目标。

  从各个环节保护监测,确保海洋环境安全

  可燃冰,是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天然气水合物具有燃烧值高、污染小、储量大等特点,多呈白色或浅灰色晶体,外貌类似冰雪,可以像酒精块一样被点燃,所以被称为“可燃冰”。

  可燃冰像一个天然气的“压缩包”,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约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而且它的燃烧不会释放出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环境污染物,所以被誉为21世纪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

  有人担心,海域可燃冰开采会不会破坏海底结构,甚至引发地质灾害?会不会发生甲烷泄漏,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秦绪文说,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确保环境安全、生产安全是第一要务。此次试采,从两方面做好了环境保护工作。

  一方面,形成了覆盖全过程的环境保护技术,包括压力调控、钻井安全、流动保障等技术,应用到了试采的各个环节,确保了地层的稳定和环境安全。以压力调控技术为例,它能通过精确调节储层中的压力条件提高产气效率。压差大了,就可能引发地层不稳定,会对井筒安全带来风险。压差小了,产气量就上不来。

  另一方面,构建了大气、水体、海底、井下一体的环境监测体系。在试采井内布放了多组传感器,在试采井周、水体和水面部署了监测设备,重点监测储层温度压力、地层形变、甲烷含量等情况,实现对试采全过程的各项环境指标实时监测和预警。

  监测结果表明,此次试采过程中甲烷无泄漏,未发生地质灾害。李金发说,下一步将加强资源勘查,推动科技进步,保护海洋生态,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产业化目标,使这一高效清洁能源早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常 钦

  • 相关阅读
  • 中央指导组:抗疫生产两不误,复工复产保增收

      新华社武汉3月31日电(记者赵文君 胡浩)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指导组组长孙春兰31日率中央指导组赴咸宁市调研...

    时间:03-31
  • 时隔15年习近平再到余村考察 | 四好农村路畅通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

      3月3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看望余村的乡亲们。十五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里诞生。十五年来余村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发...

    时间:03-31
  • 新华网评“疫”中人|战“疫”战“贫”,都是好样的!

      新华网评“疫”中人|战“疫”战“贫”,都是好样的!  “众志成城 防控疫情”系列网评之201:疫情阻挡不了脱贫攻坚的决心和脚步!  今年大年初二,云南永善县大兴镇骆丘村包村干部张教富便从老家赶...

    时间:03-31
  • 如何识别无症状感染者?国家卫健委指出4大发现途径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1日下午在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局长常继乐表示,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无发烧、咳嗽、咽痛等自我感知症状,同时也没有临床症状,但是呼吸道病毒检测为阳性。目前主要有...

    时间:03-31
  • 湖北全省治愈率超过93%

      中新网客户端3月31日电 (袁秀月)31日,国新办在湖北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介绍,目前湖北全省累计治愈患者63000多例,治愈率超过了93%。另据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

    时间:03-31
  • 林郑月娥:对违反检疫令行为零容忍

      新华社香港3月31日电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31日表示,《外国地区到港人士强制检疫规例》生效后有多人违反检疫令,特区政府对有关人士采取零容忍政策,会竭力追捕并把他们送往封闭式检疫中心,然后提...

    时间:03-31
  • 中国移动香港5G网络4月1日在港启动

      新华社香港3月31日电(记者丁梓懿)作为香港目前拥有最多5G频谱的本地移动网络运营商之一,中国移动香港3月31日宣布,其致力建构的5G网络将于4月1日凌晨在全港启动,为各行各业带去优质网络体验。   ...

    时间:03-31
  • 从落地到集中观察 入境旅客要过几道关?——成都“防输入”一线见闻

      新华社成都3月31日电(记者李倩薇 杨迪)随着境外疫情不断蔓延,防输入成为战疫关键,也是国内复工复产稳增长的重要保障。入境一线的防控情况如何?旅客入境要过几道关?28日,记者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

    时间:03-31
  • 中国奥委会支持国际奥委会新定东京奥运会举办时间

      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 国际奥委会宣布东京奥运会更改时间后,中国奥委会31日发表声明,表示支持国际奥委会这一决定,相信国际奥委会和东京奥组委能够处理好相关问题,成功举办东京奥运会。声明全文如下:...

    时间:03-31
  • 1090位白衣天使作别雷神山,他们收到一枚特别的纪念章…

      昨天(3月29日),武汉雷神山医院为即将撤离的1090名首批外省医疗队队员送行。据了解,首批撤离的队员来自辽宁、上海、吉林、广东、山西、河北等地,他们将于今明两天(30日、31日)陆续返程。送别仪式现场...

    时间:03-3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