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四月一日起 中国地面气象观测全面自动化

2020-04-03 09:19:27

来源:人民日报

  四月一日起,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全面自动化  智慧气象 数据秒回(解码)

  广西百色靖西市气象局新地面观测站站址。高钰杰摄

  核心阅读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正式业务运行后,观测频次、传输效率和数据量方面的提升,增强了我国气象观测“监测精密”的能力,将更好地满足气象预报服务需求,为实现“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提供有力支撑。

  从4月1日起,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从全国试运行切换调整为正式业务运行。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地面气象观测全面自动化时代,将以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安康。

  应用卫星遥感、智能图像识别等多种技术

  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着重要依据。上世纪,老一辈气象观测员靠笔、纸、电报机这“老三样”,开启了中国气象事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开始发力。1999年至2008年,中国气象局分批次完成了自动气象站推广建设和应用。2014年,中国气象局对全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进行调整,拉开了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的序幕。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通过配备自动观测设备及应用卫星遥感、多源数据自动综合判识、智能图像识别等多种技术手段,全面自动化观测逐渐具备现实基础。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此前已经历试点运行、全国业务试运行两个阶段。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黑龙江、安徽、山东、湖南、广西、新疆、青海等7省(区)气象局开展了试点运行工作。从2019年6月15日起,这项工作由试点运行阶段转为全国业务试运行阶段。

  增强气象观测“监测精密”能力

  3月31日21时,随着全国242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完成台站业务软件中总云量、云高等参数设置,数据完成传输并正常入库,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正式业务运行,切换工作圆满成功。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实时监控显示,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正式业务运行后,观测频次比人工观测约提高4倍到8倍,其中云观测站点数约提高3倍,数据量比人工观测约增加10倍;观测数据传输用时由分钟级优化至秒级,到报完整率达99%以上,传输频次从5分钟提升至1分钟,数据传输频次与效率大幅提高。地面气象观测频次、传输效率和数据量方面的提升,增强了我国气象观测“监测精密”的能力,将更好地满足气象预报服务需求,为实现“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要求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强调,要对标“监测精密”要求,确保观测系统的安全运行,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充分评估效益,结合各省(区、市)实际,合理安排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统筹推进布局,完成业务切换后,由原来的观测向观测装备维护维修和现场核查、标校或检测、质量管理等转变,做实做细对系统和设备的保障。

  目前,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等单位,正在就自动化改革对预报服务业务等方面的影响开展评估,并紧盯观测数据接入、解码、业务平台应用等环节,确保平稳有序。

  助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往,很多气象观测员入行学到的第一课就是:观测时间一到,哪怕天上“下刀子”,也要到观测场把数据读取回来,按时报出去。有的观测员在大风呼啸时用绳子捆住身体完成观测,有的观测员在寒冬清晨手碰到冰冷的设备被生生粘住,有的观测员在瓢泼大雨中全身湿透奔向观测场……

  59岁的高继才,从1978年至今,一直在山东泰山气象站从事地面观测工作。他到泰山气象站之初,山上不通公路,工作器材和生活用品都靠大家挑上去,一趟至少也得五六个小时。高继才和同事们不但是观测员,还是“挑山工”,每次负重上山后便是20多天“与世隔绝”的日子。

  “以前值班期间,24小时不敢合眼,生怕一眯瞪就错过发报。大家脑子里时刻绷着一根弦,每天7次绘图报、24次航空报,还有不定时的危险报、重要报,每份都不能迟发。时间久了,多梦变成了观测员的‘职业病’。”高继才说,虽然经常梦见日照纸被风吹飞,但现实中一次也没有出现过,“大风天,我们会格外小心,总是两人结伴观测,一人收旧纸,一人换新纸。”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后,全国气象观测员的工作发生显著变化。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地面观测全面自动化,让我们充满了喜悦,期待未来观测更加智能化,期待‘智慧气象’更硬核。”在河北雄安新区容城县气象局从事地面观测业务的于丁,是一名90后观测员。雄安新区成立以来这3年,他发现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迅速,一个个以前从未见过的气象设备接踵而至。

  “刚学会测量室内气压,观测自动化了;刚熟悉各种云类,观测自动化了;紧接着,冬季降水、能见度、天气现象,都实现了自动化观测。”于丁说。

  随着雄安新区“未来站”的建设,实施了智慧气象示范、气象科技创新引领、气象服务数据融入新区数字城市建设等项目,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齐装上阵,观测场里矗立着越来越多让人惊叹的仪器设备。

  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地面气象观测全面自动化的巨大变化,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不断发展后的水到渠成。以此为新起点,气象观测人员将着力解决应急观测、维护设备、研究分析和提升服务能力等面临的新考验。中国气象事业将瞄准“监测精密”的目标,着力发展全时全域全要素的综合气象观测,深耕业务能力建设,以现代化建设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刘 毅

  • 相关阅读
  • 【地评线】中安时评:荡气回肠,只因家国情怀无限

      近日,一封写于2月13日的家书公之于众,感动了许多网友。写信人是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员、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赵春光,收信人是他的父母。据介绍,这封饱含报国之志、爱国之心的家书...

    时间:04-06
  • 坚守·平凡英雄丨一站到底的“老男孩”

      还记得两个月前的“云监工”吗?  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  以令世界称赞的速度  在10天左右双双落成  而它们的背后  是4万多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建设者△火神山医院建设截图  疫情就是命令 ...

    时间:04-06
  • 河南将为7316户建档困难职工发放防疫生活补贴

      新华社郑州4月5日电(记者李鹏)记者从河南省总工会获悉,为保障疫情期间困难职工生活需求,河南省总工会将按照每户2000元标准,为全省7316户建档困难职工发放防疫专项生活补贴1463.2万元。  按照河南省...

    时间:04-06
  • 中国疫情防控彰显党的政治优势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疫情时间之紧迫、任务之艰巨、规模之超大世所罕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沉着应对,敢于斗...

    时间:04-06
  • 心手相牵汇决胜之力

      “团结是铁,团结是钢,团结就是力量。”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过峥嵘岁月,走向美好明天,用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反复印证着这一结论。今天,全国上下正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我们要夺取...

    时间:04-06
  • 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防范陆地边境疫情跨境输入

      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王沪宁出席。   会议...

    时间:04-06
  • 致敬英雄:杭州16个警号被永久保留

      中新网杭州4月6日电(记者 张斌 通讯员 甘露)警号,一个贯穿民警职业生涯的6位数字,从穿上警服的那一刻起,它就“如影随形”,荣辱与共。随着民警职业生涯的结束,其所属的警号也将被收回,等待迎接新的...

    时间:04-06
  • 西银高铁全线唯一一座四线桥合龙

      中新网西安4月6日电 (记者 张远 通讯员 周博伦)6日下午15点,西银高铁重点控制性工程——咸阳渭河特大桥最后一孔钢斜撑加劲简支箱梁浇筑完成,标志着全线唯一一座四线桥提前6天合龙,为西银高铁今年年底...

    时间:04-06
  • 总高47.7米 河南最高高铁提梁机助力郑济高铁建设

      中新网郑州4月6日电 (记者 韩章云通讯员 赵亚龙)“驾驶员、驾驶员……吊钩全部检查完毕,安全,开始起吊!!”4月6日11时00分,在郑济高铁郑州市金水区兴达路街道附近施工现场,吊梁总指挥刘劲松的一声...

    时间:04-06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加大力度惩治隐瞒疫情入境者 让违法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新华社北京4月6日电(记者白瀛、屈婷)海关总署卫生检疫司副司长宋悦谦6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针对少数抱侥幸心理,在海关卫生检疫环节隐瞒疫情、掩盖症状企图蒙混过关的入境者,海关部...

    时间:04-0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