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三江源头摘“穷帽”——青海高原脱贫攻坚扫描

2020-04-25 16:31:57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新华社西宁4月25日电(记者骆晓飞、白玛央措)树染新绿,花香渐浓,青海高原春天来了。脱贫攻坚战场传来捷报:位处三江源头的青海省,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

  在平均海拔4058米、属于六盘山和四省藏区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覆盖的青海高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无疑是“硬仗中的硬仗”。在沟沟峁峁、山川林草间,洒下了高原人民努力战贫、拼力奋斗的汗水。

  20万人“挪穷窝”

  “山大沟深的沙沟山,不受的寒苦了,干部和群众呀齐上阵,平川里拔起了新村……”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的塑胶篮球场上,村民吕有贤来了一段自编自唱的“花儿”。

  一段土味“花儿”,唱出了山村巨变!

  班彦新村129户村民原来居住在海拔2800米的山上,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等“六难”,挡住了群众的脱贫路。脱贫攻坚精准识别时,这个村有74户是贫困户,贫困发生率高达57%。

  4年前,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129户村民整体搬迁到山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新村。新村水、电、路、天然气等一应俱全,村口还建起了生产土族盘绣的“扶贫车间”。

  “从山上搬下来后,儿子在旅游扶贫项目的帮扶下开起了农家乐,家里的女人们空闲时还可以到扶贫车间务工,这个变化不得了。”吕有贤说。

  班彦村扶贫(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袁光平告诉记者,近几年驻村工作队和帮扶企业都把工作重心放在谋产业、拓展致富门路上,帮助班彦村初步形成了以特色种植养殖、民族特色手工艺和乡村旅游接待等为主的多元增收渠道。

  “村民精神面貌和内生动力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袁光平说,搬下来后大家积极发展生产、外出务工,比着脱贫。

  班彦新村的变迁,是青海高原易地扶贫搬迁助力脱贫奔小康的缩影。青海已累计搬迁5.2万户农牧民,让20万人通过“挪穷窝”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泉口镇沈家湾村村民拜占芳,是一名政府聘任的生态管护员,她每天的工作是去村子周边的林地巡查、捡拾垃圾。这个岗位每年可以给她带来1.5万元以上的收入。

  “国家的好政策让我在家门口有了稳定收入,我家3年前就脱贫了。”拜占芳说。

  像拜占芳一样的生态公益性管护岗,青海共设立了12万多个,其中,有近5万个岗位安排给了贫困户。

  青海地处三江源头,九成以上国土面积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探索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的路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方案。

  “过去自家放自家的牛,辛苦忙碌不说,一年下来收入没多少。”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牧民吉合多说,自从有了合作社,收入每年在增长,去年一家5口人分红7万多元,是入社以前的好几倍。

  拉格日村是一个纯牧业村,长期以来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经营粗放,牲畜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草畜矛盾突出,草原退化严重,牧民增收困难。近年来,这个村以草场和牲畜折价入股的方式组建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推广良种繁育和科学高效养殖,实现从传统放牧“增畜不增收”向“减畜反增收”的现代生态畜牧业的转变。

  创新生态保护机制,转变生产方式,既扶了贫也保护了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改善,又为乡村旅游创造了好条件。青海目前已实施乡村旅游项目200余个,带动5万多贫困户脱贫增收。

  产业扶贫全覆盖

  一根针、几缕线,在宽太吉的手中变成了精美的青绣产品。生活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宽太吉,得益于产业扶贫政策而与青绣结缘。

  “相比起在家种地,靠青绣手艺的收入会更高一些。”宽太吉说,她所在的青绣扶贫车间共有60余名学员,其中50名是贫困人口。

  近年来,同仁县政府部门依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扶贫”产业,建成唐卡、泥塑、青绣、雕塑等4个省级文化扶贫产业创作基地,建成了20余个文旅产业扶贫车间,解决了9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

  围绕青稞、乡村旅游、民族手工艺等特色优势资源开设扶贫车间,是产业扶贫的一部分。青海省扶贫开发局信息显示,目前全省挂牌建成各类扶贫车间310个,带动1.4万名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说,产业扶贫实现了“五个全覆盖”,一是39个贫困县(区、市)扶贫产业园全覆盖;二是1622个贫困村互助发展资金全覆盖;三是所有贫困村村级光伏扶贫项目全覆盖;四是2358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全覆盖;五是48.19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全覆盖。

  青海省以“1+8+10”政策体系为牵引,有力推进精准脱贫,至4月21日,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绝对贫困全面“清零”目标,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

  马丰胜介绍,“摘帽”后,青海将重点围绕“三保障”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就业扶贫、贫困监测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巩固攻坚成果,提升脱贫质量,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相关阅读
  • 厦门大健康知识产权产业化联盟成立 发扬光大中医药体系

      中新网厦门4月26日电 (记者 杨伏山)面对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中医药发挥独特作用,助力中国打赢抗疫足迹战,也为全球抗疫提供中国方案。   26日,厦门市55家从事中医大健康领域流派传承、技术研究、...

    时间:04-26
  • 北京新冠肺炎中医药治疗有效率94.7%

      北京新冠肺炎中医药治疗有效率94.7%  重症患者救治取得积极成效  本报北京4月25日讯 记者李佳霖 郭静原报道:在北京市25日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专家组组...

    时间:04-26
  • 广东各地强化监管 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央广网广州4月25日消息(记者何伟奇 郭翔宇 通讯员粤市监)4月27日,广东省高三、初三年级学生即将返校。记者从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为切实做好学校和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广东各地市场监管部...

    时间:04-26
  • 云南怒江州加强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

      更好的日子在后头——云南怒江州加强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  4月的怒江,在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深处,处处热火朝天,万象更新。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三区三州”国家深度贫困地区,也是云南脱贫...

    时间:04-26
  • 杭州政府工作报告:建议2020年GDP增长目标为6.5%左右

      杭州政府工作报告:建议2020年GDP增长目标为6.5%左右 发力“宅经济”   中新网杭州4月26日电(王逸飞 张煜欢)26日,杭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杭州市代市长刘忻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介绍...

    时间:04-26
  • 两部门:教育脱贫攻坚投入力度不减

      中国两部门:教育脱贫攻坚投入力度不减   中新社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 赵建华)中国财政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26日公布,聚焦深度贫困挂牌督战,加大义务教育投入保障力度。   两部门要求各地财政...

    时间:04-26
  • 完善防控 各地千方百计复工达产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各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完善疫情防控举措,千方百计创造复工复产的条件。眼下,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  这几天,在广西钦州保税港集装箱码头,运输车辆川流不息...

    时间:04-26
  • 迎难而上 创新发展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各地不断打通堵点,破解难点,上海、西藏等地针对自身实际困难,精准施策,化危为机,复工复产达产全面推进。  上海: 政企携手打造产业链平台  面对疫情...

    时间:04-26
  • 官方查获问题口罩逾8900万只 将保持“打假”高压态势

      (抗击新冠肺炎)官方查获问题口罩逾8900万只 将保持“打假”高压态势   中新社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 张素)截至4月24日,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查获问题口罩8904.6万只,查获其他问题的防护用品41.8万件,...

    时间:04-26
  • 中国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打击侵权假冒新模式

      中新社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 张素)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甘霖26日在北京说,将对侵权假冒行为持续加大打击力度,并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打击侵权假冒新模式”。   中国国务院新闻...

    时间:04-2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