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不文明行为如何止?——北京首次立法治理不文明行为透视

2020-06-02 18:25:5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 题:不文明行为如何止?——北京首次立法治理不文明行为透视

  新华社记者邰思聪、赵琬微、魏梦佳

  乱丢烟头、纸屑、塑料袋等废弃物;从楼上往下抛掷物品;随意倾倒生活垃圾,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从今年6月1日起,在北京,29项不文明行为开始受到法律限制,不文明行为的当事人也会受到处罚。

  精神文明立法 坚决抵制不文明行为

  每天清晨,北京市民穿梭于各大公交、地铁站台之间。不同时间段,总有一群身着“柠檬黄”制服的公共文明引导员“陪伴”大家,刘翚便是其中一员。

  作为北京市东城区公共文明引导员建国门中队的队长,刘翚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近11年,11年的文明引导工作,让她见证了北京这座国际化都市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

  “我最开始在站台上引导,抽烟、随地吐痰、插队抢座的现象很多,劝阻了有些人也不听,甚至还会辱骂引导员,挺不容易的。”刘翚表示,文明引导员在公交站台、公园景区、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不厌其烦”地劝导游人,这么多年下来,不文明现象的确少了很多。

  今年4月,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北京,这座人口超过2100万的超大城市,将严格整治随地吐痰、采挖公园植物等不文明行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小妹介绍,作为北京市第一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广泛听取了民意。最终,包括公共卫生、公共场所秩序、交通出行、社区生活、旅游、网络电信等领域的29项不文明行为被列入其中。

  “大家都反感不文明行为,对不文明行为立法就是要向这些行为说‘不’,让大家清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马一德说。

  取证难、处罚难 不文明行为监管难点多

  市民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但不文明现象仍有发生。不少公园、景区管理人员表示,将不文明行为入法对惩治不文明现象帮助很大,但在实际巡查和执法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难题。

  ——缺少执法权。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刘雪梅表示,一直以来,公园对产生不文明行为的游客只能进行劝导。“有的游客不听劝导,心生怨念,出门就打电话投诉我们。规劝无法震慑,但报警又小题大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公园管理处调研员刘涛表示,在实际工作中,园林局、公园景区缺少执法权,对不文明行为以劝阻为主,还需游客自觉。

  ——不文明行为取证难。受访基层城管执法部门人员表示,由于很多不文明行为比较隐蔽并且缺少有效的取证措施,惩罚便无法实施。刘翚告诉记者,例如北京火车站这样流动人员密集的区域,即使等执法人员到达现场进行处罚,不文明行为当事人也早就走掉了。

  ——监管力量薄弱。刘涛表示,北京全市城乡各类公园上千家,80%以上没有单独的管理机构,很多开放性公园、绿地,游客出入方便,没有那么多管理力量。北京市属公园还能配备一些管理人员,但其他开放性的绿地、新建的森林公园、口袋公园等都没有单独的管理机构,只有养护队伍,没有力量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

  ——游客自身素质有待提升。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磊说,对于重点治理的不文明行为,靠执法人员“抓”的成本很高,操作上也很难“抓全”,因此一些人会存在侥幸心理。游客自身素质提高了,不文明行为才能减少。

  惩罚不是目的 自觉遵守才能更文明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4月以来,北京市已有多名游客因不文明行为受到“一处受罚,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用联合惩戒的方式帮助市民和游客养成安全出行、文明旅游的习惯。

  据了解,北京市自2001年起就拥有公共文明引导员队伍,目前已发展到约9000人。他们也从最开始的乘车监督员,逐渐成为将精神文明宣传员、文明礼仪示范员、排队乘车引导员等8种身份集于一身的“八大员”,为城市文明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曹刚认为,条例提出对见义勇为、志愿服务、慈善公益等文明行为信息进行记录,以此激励人们争做文明行为表率。文明行为信息记录机制要尽快建立起来,并和社会组织共享信息,这样才能把鼓励的制度有效落实。同时,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家庭、学校等,在招工、对优秀职工进行奖励等方面也可参考文明行为信息,并在制定自身行业规范、组织纪律时参考条例内容,进行有效衔接。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大伟表示,现在市民对不文明行为的关注更多了,环保意识也更强了。但从长远来看,杜绝不文明行为还是要靠社会共治,有赖于公民整体文明素养的提升。

  首都文明办主任滕盛萍透露,下一步,北京还将综合运用执法检查、代表视察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条例贯彻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进行整改,让条例“长出牙齿、长出筋骨、落地生根”。

  • 相关阅读
  • 京雄城际铁路(河北段)开始全线铺轨

      新华社北京6月3日电(记者齐中熙)3日上午,在京雄城际铁路(河北段)铺轨施工现场,随着中铁十二局集团现场指挥人员一声号令,一组500米长钢轨平稳落在无砟道床上,标志着京雄城际铁路(河北段)建设进入铺轨...

    时间:06-03
  • 山西将投入870多亿元修复汾河流域生态

      新华社太原6月3日电(记者王飞航)记者从山西省水利厅获悉,为了守护好山西的“母亲河”,这个省将在15年内投入870多亿元进行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和城市环境建设。  作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纵贯山西省6市...

    时间:06-03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做好核酸检测质量控制工作

      中新网6月3日电 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日前发布通知,要求扩大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范围同时,做好核酸检测质量控制工作,使核酸检测既保“量”又保...

    时间:06-03
  • “减假暂”案件如何防止“灯下黑”?最高检回应

      中新网6月3日电 检察机关在办理相关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中如何防止“灯下黑”?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厅副厅长刘福谦3日提出四项举措:一是坚持线上办理全程留痕,二是严格落实相关制度规定,...

    时间:06-03
  • 金句来了!习近平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月2日下午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起来看金句!...

    时间:06-03
  • 数据折射未成年人保护缺口 中国如何以法“护苗”?

      中新社北京6月3日电 (记者 张素)从6月1日开始,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连续两日发布的检察工作相关数据,折射出未成年人保护缺口。   一份是《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14—2019)》,其中指出,侵害未成...

    时间:06-03
  • 最高检:两年来纠正一批“有权人”减刑假释不规范案件

      中新网6月3日电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厅厅长侯亚辉3日指出,2018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对“减假暂”提请、决定(裁定)活动提出检察意见、发出纠正违法和检察建议8.6万件,得到采纳8万件。监督纠正了一...

    时间:06-03
  • 郭允冲同志逝世

      新华社北京6月3日电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党组成员郭允冲同志,于2020年5月2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郭允冲同志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

    时间:06-03
  • 最高检:将深刻汲取郭某思减刑案件教训 深入整改

      中新网6月3日电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厅厅长侯亚辉3日指出,对于前一段时间的郭某思服刑期间减刑的违法违规问题,5月9日,北京市联合调查组作出了通报:调查发现相关单位和人员存在执法不规范、违法工...

    时间:06-0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