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卫星星座让我们更多了解海洋

2020-06-12 11:38:49

来源:光明日报

  我国海洋卫星观测迎来新的里程碑。6月11日成功发射的海洋一号D星,将与已发射的海洋一号C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进行组网观测,大幅提升我国对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有效观测能力,对于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五个载荷提升海洋一号D星观测能力

  我们居住的星球虽然被称为地球,但海洋在这颗星球上占据着更为广阔的面积。一直以来,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从未止步,卫星技术又为此提供了新的手段。我国高度重视海洋资源监测与调查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组织论证海洋卫星立项工作。随着国内外对海洋资源的关注与日俱增,海洋卫星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2002年,我国成功发射海洋一号A星。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海洋水色系列卫星,主要用于海洋水色、水温环境要素探测,实现我国海洋卫星“零”的突破。此后,我国相继发射了海洋一号B星和C星。

  此次发射成功的海洋一号D星,是我国第四颗海洋水色系列卫星,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CAST2000卫星平台,配置五个有效载荷: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用于探测全球海洋水色要素和海面温度场,空间分辨率1.1千米,幅宽大于2900千米,探测覆盖周期为一天;海岸带成像仪用于获取近岸水体环境、海岸带、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信息,空间分辨率50米,幅宽大于950千米,探测覆盖周期为三天;紫外成像仪用于近岸高浑浊水体大气校正;定标光谱仪用于监测水色水温扫描仪和紫外成像仪在轨辐射精度和稳定性;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用于获取大洋船舶位置信息。

  据国家航天局介绍,这些载荷探测的海洋水色要素可用于开展水色环境、水质、大洋渔业、海温、海水、赤潮、绿潮、海岸带以及极地科考业务化监测与科学研究,使海洋卫星数据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监测、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海洋科学研究以及国际与地区合作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深入应用。

  填补我国海洋水色卫星下午无观测数据的空白

  目前,海洋一号A星和B星已退役,海洋一号C星和D星是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海洋业务卫星。所谓民用,即为各地各行业的广大用户提供服务。我国《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将逐步建成由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三大系统构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满足行业和区域应用需求。其中,卫星遥感主要包括陆地观测卫星系列、海洋观测卫星系列、大气观测卫星系列。

  作为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首颗海洋业务卫星,海洋一号C星已于2018年成功发射。目前,C星在黄海和东海浒苔覆盖面积、分布范围和漂移方向实时监测,以及海冰、赤潮、溢油、围填海监测等工作中发挥了突出作用。2019年,C星为我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提供了海冰密集度、海冰分布范围和海冰覆盖面积等观测数据,其出色的极地航线服务保障能力为北极科考顺利完成提供了高效环境信息。

  不过,海洋是变化莫测的流动水体,加之太阳耀斑、海上泡沫、云层阴影的影响,单颗卫星的观测有一定局限性,多颗卫星的组网观测很有必要。海洋一号D星与C星组成的我国首个海洋业务卫星星座,可进行上、下午组网观测,填补我国海洋水色卫星下午无观测数据的空白。

  据国家航天局介绍,双星组网观测,可使每天观测频次与获取的观测数据提高一倍。上午被太阳耀斑影响的海域,下午观测能够避免其影响,上午被云层覆盖的观测海域和未被观测的区域,下午有机会得到弥补。这可以大幅提高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有效观测能力,为全球大洋水色水温业务化监测、我国近海海域与海岛海岸带资源环境调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生态预警与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服务,并为气象、农业、水利、交通等行业应用提供支持。

  作为海洋一号C星和D星的牵头用户部门,自然资源部表示,组网观测将成为海洋业务卫星“新常态”。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建强在媒体上透露,要让海洋一号卫星多几个“兄弟”,让海洋水色卫星家族更加壮大,“将加快研制与发射新一代水色卫星,大力推动高轨海岸带卫星立项”。

  此外,为推动卫星数据的应用,自然资源部已建立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和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两个专业机构,统筹和保障陆、海卫星遥感业务,并在31个省建立了自然资源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未来将加快陆、海观测卫星数据及应用技术的推广,充分发挥卫星效能,全面提升行业卫星遥感技术和应用水平。

  (本报北京6月11日电 本报记者 陈海波 杨舒)

  • 相关阅读
  • 乌东德水电站大坝工程全线贯通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记者侯雪静)记者12日从三峡集团了解到,6月11日下午,世界第七、中国第四大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大坝工程全线贯通,标志着世界首座300米级低热水泥混凝土特高拱坝主体工程完工,电...

    时间:06-12
  • 深港将临时开通跨境学生专用通道

      新华社深圳6月12日电(记者李晓玲)记者12日从深圳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获悉,自15日起,每周一至周五香港学校正常开学期间,深港两地政府安排在深圳湾口岸、福田口岸固定时段(6时30分至8时30分,14时至16...

    时间:06-12
  •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非遗”足迹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 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非遗”足迹   新华社记者   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为非物质文化遗...

    时间:06-12
  • 小车间大作用,习近平为它点赞

      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考察,第一站就来到吴忠市红寺堡镇弘德村。习近平走进一家扶贫车间,同正在加工制作纸箱的村民们亲切交流。   对于村里引入企业开办扶贫车间,解决一百多人的就业问题,习...

    时间:06-12
  • 联播+|从习近平六个考察瞬间 感受脱贫攻坚的决胜信心

      6月8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调研。在听取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后,习近平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

    时间:06-12
  • 中英科学家合作发现:“黑洞的心跳”十几年后仍在持续并更强

      中新网北京6月12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2日发布消息说,天文学家2007年首次发现被形象称为“黑洞的心跳”——来自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的X射线准周期震荡信号,时隔十几年之后,当天文学家...

    时间:06-12
  • 第一报道|两次通话 习主席再谈这个全球抗疫根本大计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 据新华社6月11日电,习近平主席当晚分别同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通电话。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习主席亲力亲为推动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呼吁国际社会团结抗疫...

    时间:06-12
  • 武汉打响高校毕业生“就业保卫战”

      新华社武汉6月12日电 题:武汉打响高校毕业生“就业保卫战”  新华社记者冯国栋  又到栀子花开时。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疫情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复杂局面,前所未有...

    时间:06-12
  • 【地评线】锦评天下: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

      当前,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比较大,世界银行最新预测全球经济今年将萎缩5.2%。对内,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对外,中美之间的竞争持续升级,美方来势汹汹,双方在科技领...

    时间:06-1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