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携手防沙止漠 共护绿水青山

2020-06-17 15:46:4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 题:携手防沙止漠 共护绿水青山——专访国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孙国吉

  新华社记者胡璐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我国确定主题为“携手防沙止漠 共护绿水青山”,倡导全社会积极参与荒漠化防治,筑牢我国生态安全屏障。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之年、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三五”期间我国荒漠化、石漠化治理效果如何?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如何助力脱贫攻坚战?未来将如何进一步推进荒漠化防治?记者17日采访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孙国吉。

  荒漠化地区生态状况持续改善

  孙国吉说,我国防治荒漠化始终坚持自然恢复、科学修复、系统治理,坚持因地制宜、量水而行、分类施策。“十三五”期间,我国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大工程推进规模化防治,由点到面带动荒漠化地区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目前,在我国北方风沙线上,已经建立起一道多林种多树种有机结合、乔灌草科学配置的绿色生态屏障。

  通过不懈努力,我国已遏制了荒漠化、石漠化扩展态势。据监测,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和1980平方公里,植被平均盖度增加0.7个百分点;石漠化土地净减少193.2万公顷,年均减少38.6万公顷,石漠化地区植被综合盖度达61.4%;年均沙尘天气次数减少20.3%。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得到有效治理。

  他说,我国实现了荒漠化土地零增长,为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全球退化土地零增长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

  多举措助推荒漠化地区脱贫攻坚

  我国沙区和石漠化地区分布着全国近2/3的贫困县、近80%的贫困人口,既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孙国吉说,经过多年实践,我国荒漠化防治已经走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是依托荒漠化地区独特的光热水土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以木材、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加快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形成沙区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多元化发展格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据国家林草局统计,北方沙区进入盛果期的经济林每年产出干鲜果品4800万吨,年总产值可达1200亿元,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

  二是充分利用政府引导和市场调控机制,探索建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建设主体、经营主体、利益主体、责任主体,坚持“谁治理、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构建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治理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流向荒漠化防治领域。通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荒漠生态产业体系。

  三是通过机制创新,吸纳更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国土绿化工程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实现就地就业,精准带动群众脱贫增收。陕西省创新造林营林机制,积极开展“社队贫困户造林、政府购买式”的做法,有造林任务的贫困乡、贫困村实行贫困群众参与造林工程,让更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生态就业,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广西石漠化地区依托油茶、林下经济等优势产业,大力实施林业特色产业富民行动,直接带动约40万贫困人口脱贫。

  面向“十四五”科学谋划荒漠化防治

  孙国吉表示,虽然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仍然繁重。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大、影响广,荒漠化防治也已经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下一步治理难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

  他说,要按照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改善生态和民生为目标,以构建北方绿色生态屏障为重点,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荒漠化防治,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十四五”期间,国家林草局将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巩固荒漠化防治成果,稳步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重点在生态区位重要的边疆地区、主要沙尘源区以及江河流域等,实施工程固沙、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飞播固沙造林种草。对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沙漠周边,以及生态区位重要,风沙危害重,且林草覆盖度低、未纳入其他国家保护项目范围内的沙化土地进行保护,强化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措施,实现荒漠植被应保尽保。

  他表示,还要进一步完善荒漠化防治体系构建,包括建立健全防沙治沙法律法规体系,推进法治建设进程;聚焦短板弱项和防治现状,科学编制防沙治沙“十四五”规划;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通过机制创新、政策扶持、产业引领,开展沙区资源利用富民行动,引导沙区走深走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全面完成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第四次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工作,强化沙尘暴灾害应急体系建设;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加强全球荒漠化防治交流与合作,讲好中国荒漠化防治故事。

  • 相关阅读
  • 找到这70万人!来自新发地的“寻人启事”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18日电 题:找到这70万人!来自新发地的“寻人启事”   作者 郎朗 左宇坤   “最近15天有没有去过新发地?”这是最近高频出现在北京市民面前的必答题。   一周之内确诊158...

    时间:06-18
  • 解码西部大开发再升级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发布,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6方面提出了36条举措,对新时代...

    时间:06-18
  • 甘肃有354.76万困难群众纳入动态管理监测预警

      新华社兰州6月18日电(记者王朋)记者从甘肃省民政厅了解到,甘肃今年建立困难群众动态管理监测预警机制,救助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截至目前,有354.76万困难群众纳入动态管理监测预警。  此次纳入动态管...

    时间:06-18
  • 北京战“疫”升级后 搜索热度大数据里有这些民生关切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题:北京战“疫”升级后,搜索热度大数据里有这些民生关切  新华社记者丁静、赵琬微  日前,北京宣布将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调升至二级。新华社记者发现,至17日下午...

    时间:06-18
  • 云南龙陵:“红色引擎”激活美丽大寨脱贫源动力

      走进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勐糯镇大寨社区,一条条宽敞而干净整洁的水泥硬化道路穿梭村寨之间,一间间古朴而极具民族特色元素的房屋有序分布在绿树掩映之中,一处处生态和谐又充满党建气息的美丽村寨格外惹...

    时间:06-18
  • 北京新增21例确诊病例 中高风险地区达33个

      (抗击新冠肺炎)北京新增21例确诊病例 中高风险地区达33个   中新社北京6月18日电 (记者 杜燕)6月17日,北京市新增报告确诊病例21例、疑似病例3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18日...

    时间:06-18
  • 中方回应美方签署所谓涉疆法案:奉劝立即纠正错误

      中新网6月18日电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就美方将所谓“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签署成法,外交部表示,这一所谓法案蓄意诋毁中国新疆的人权状况,恶毒攻击中国政府治疆政策,公然践踏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

    时间:06-18
  • 中国科学家“绘出”大豆最全基因组图谱

      我国科学家“绘出”大豆最全基因组图谱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董瑞丰)用一个全新的基因组图谱,“打包”不同大豆的主要优点,呈现大豆几乎所有的遗传信息——我国科学家近日在大豆基因组研究方面取...

    时间:06-18
  • 防疫常态化别让形式主义绊倒

      人撤摊、事激增,防控虚晃一“枪”?  防疫常态化别让形式主义绊倒  时下,各地纷纷降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疫情防控已从战时状态进入常态化管理状态。  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一些...

    时间:06-18
  • 八部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

      中新网6月18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意见》提出,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改...

    时间:06-1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