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一见·总书记心中的治国理政头等大事

2020-07-23 16:40:22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玉米秸秆,在这里成了黑土地上的“宝”。

  7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他走进玉米地中,察看黑土层土质培养和玉米长势。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来到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考察。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近年来,梨树县探索实施玉米秸秆还田覆盖,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还能起到防风蚀水蚀和保墒等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这种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

  “一两黑土二两油。”黑土是世界上公认的肥沃土壤。全球黑土区只有三片,东北平原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不科学的耕作方式和大量用肥透支地力,东北的黑土层曾一度越来越“瘦”、越来越“薄”。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黑土地保护问题。2015年全国两会,他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就曾询问黑土地退化、重金属污染的情况。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在黑龙江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与农场工人们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2018年9月,第一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总书记在黑龙江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上,为保护黑土地开出良方。

  对于长江以南广大丘陵地区的红壤区,习近平总书记同样记挂在心。

  福建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

  1999年11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到长汀河田考察水土保持工作。资料图片

  1999年11月2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专程到长汀调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当看到远处大片红土裸露的山头时,他神情凝重。2000年5月,得知长汀建设河田世纪生态园,习近平捐种了一棵香樟树。

  如今,若是在收获的季节走进东北平原,会看见肥沃的黑土地上稻麦扬波、大豆摇铃。而曾经赤红土壤裸露的福建长汀,生态农业也正蓬勃发展。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耕地的重要性。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是试点的大前提,决不能逾越。”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回溯过去不难发现,重视耕地保护始终贯穿于习近平的实践中。

  在陕西梁家河村插队时,他带着乡亲们打了5大块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

  在河北正定,习近平作出了“要解决人多地少的的矛盾,必须向荒滩进军”的判断。沉睡了多年的荒滩被唤醒,种上了果树、花生、小杂粮,正定人均收入翻了一番。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在中央会议,还是在田间地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粮食安全问题。

  2020年5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今年全国两会,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粮食安全问题。

  早在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指出,“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回看习近平总书记的国内考察足迹,他几乎走遍了全国的主要农区。

  在黑龙江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总书记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2018年4月12日,海南省三亚市。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同袁隆平等农业技术专家一道,沿着田埂走进“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展示田。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在海南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总书记沿着田埂走进“超优千号”超级水稻展示田。他强调“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河南一片高标准粮田,看到清一色的小麦长势喜人,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中国饭碗”有着重要的分量。充足的粮食储备是社会稳定的根基,端稳手中的饭碗,中国不惧风雨、坚实前行。

  (策划:杜尚泽 撰文:董丝雨)

  • 相关阅读
  • 多省公布高考一分一档表 河北、云南700分以上考生过百人

      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实习生 周晓航   7月23日,全国10余个省份开放高考成绩查询入口并公布高考分数线,其中安徽、云南、河北、湖北、宁夏还公布了高考一分一档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

    时间:07-24
  • 喝着咖啡,刷着网,养着蜂 小镇青年重新定义“农民工”

      喝着咖啡,刷着网,养着蜂——  小镇青年重新定义“农民工”   阅读提示   结束了21年的北漂生活,小镇青年杨经挺回到福州永泰洑口一头扎进“蜂群”里,开始创业。回到小镇,他想为生长于此的土...

    时间:07-24
  •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之旅正式开启 为何偏偏选中它?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之旅正式开启   火星,我们来了!   火星,这个让无数人为之着迷的红色星球,即将迎来中国的太空使者——天问一号。   7月23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由长征五号运载火...

    时间:07-24
  • 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三峡工程没帮上忙?事实正好相反!

      三峡工程没帮上忙?事实正好相反   本报记者 吉蕾蕾   6月以来,长江流域频繁、持续的强降雨天气,给湖北、重庆、江西等地带来了洪涝灾害。作为长江流域的关键性水利工程,三峡工程在防御洪水方面...

    时间:07-24
  • 日研究团队发表论文称:中国碳排放10年间减少35%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发表论文称   中国碳排放10年间减少35%   本报东京电 记者苏海河报道: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一个研究团队近日在欧洲专业杂志发表论文称,观测发现从2009年开始,10年间中国碳...

    时间:07-24
  • 安徽希望工程对洪水受灾学生开展紧急助学行动

      安徽希望工程对洪水受灾学生开展紧急助学行动   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近日,安徽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按照安徽省委、团中央、团安徽省委部署,发起“心系水灾 守护希望——安徽希望...

    时间:07-24
  • 防汛救灾有重点,确保转移群众安全是关键

      确保转移群众安全 尽快恢复灾区生产生活(防汛救灾 全力以赴)   本报北京7月23日电 据气象预报,未来4天,西北、西南、江南、江淮将出现一次强降雨过程,部分地区将有大暴雨。受其影响,长江上游将有...

    时间:07-24
  • 专业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进村来,让这些村民不再“吃亏”

      专业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进村来(人民眼·基层治理创新)   引子   乡里乡亲,家长里短,生产生活中难免有些磕磕绊绊。如今,在广东省惠州市农村,一旦发生矛盾纠纷,乡亲们爱找村里的“法制副主任”...

    时间:07-24
  • 2019年度水资源“三条红线”指标完成

      2019年度水资源“三条红线”指标完成   本报北京7月23日电 (记者蒋菡)记者今天从水利部获悉,日前,经国务院审定,水利部、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组成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组发布了《2019年度...

    时间:07-24
  • 走近青年科研工作者:以我青春力量,托举“天问”梦想

      以我青春力量,托举“天问”梦想   ——走近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背后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一线讲述】   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时间:07-2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