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脱贫攻坚中的国家力量——天路篇

2020-08-07 11:04:03

来源:光明日报

  【高原行之一】

  走在祖国高原大地上,那一幅幅脱贫致富的人间喜悦图景,令人惊叹不已。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如此大规模演绎脱贫故事,还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

  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一个月时间,记者穿行在四川阿坝和青海的海西州、海北州,这些地方大多数都处于“三区三州”的深度贫困地区,我们走乡村、进社区、爬高山、进沟谷,看到广大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大面积摆脱贫困,他们或被安置居有定所,或被帮扶形成特色产业,或得到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或在大山深处与外面世界网络直播,敞开胸怀拥抱大千世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乡村的改变,我们听到的,是这个乡村几十年中发生的一切。在每一个乡村的采访,都会让人对这种天地转换的变化,生出无限感慨,而当一路走下来,每一处发生的变化,连成线,汇成片,你会真切地感受到,这一切的改变,相较于年复一年的千年跨度,巨变只发生于短短几年、几十年间,这里的人们,从神情到精神面貌,就是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几十年间的所见,也是大大的不一样了。如今,大山里的年轻人,其穿着打扮、生活方式与城市青年区别不大。回味几十天的采访,蓦然发现,这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现象,当贫穷的改变在一个辽阔的地域上发生时,其时光交错感,不亲历你很难有那样强烈的体会。这是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脱贫故事,它讲述的不是某乡某县某地的局部脱贫实践,从体量和规模来看,这种占国家地域面积达到相当规模的深度改变,是一种令人惊心动魄的社会大实践,这是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对贫困的宣战。这一切的背后,是国家力量的支撑,体现着国家意志。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使占全球如此众多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这一历史任务的完成,将以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又一大贡献而载入人类发展的史册。

  探究这一切变化的起始,第一条便是路的开拓。走在这片土地上,最震撼的便是这些年出现的一条条的路。高原上的路,不同之处在于云雾缭绕,天地相接,如同天路。展现在眼前的那一条条天路,有些笔直通天,有些盘旋缠绕,有些穿行于沟谷隧道,有些高耸于山脊,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困在金山银山,因路贫困,是高原群众贫困的最根本原因。对他们来说,有路就有生存之道,修路就是解困之道,是获得幸福的根本之途。

  “以前,我们将牦牛赶到集市上去卖,往返路途需要两天,人家给多少钱就卖多少钱,现在客商开着车上门来收购,价格可以商量,不合适就不卖,比起以前,现在一头牛可以多卖上千元。”牧民周扒家,因为一条十几公里的“云端天路”的开通,30多头牦牛,给家里添了不少收入。此外,因为有了路,家里添置了摩托、汽车,每天把自家产的牦牛鲜奶送到山下镇里卖掉,每月又多出几千元,就这样,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条海拔4000米的“云端公路”,彻底改变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措卡草场牧民的生活。壤塘县是阿坝州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县之一。周扒家的脱贫,只是高原群众脱贫的缩影。

  在高原上,我们还听到许多关于路的故事。有着100多户人家的阿坝州理县桃坪镇佳山村,是典型的高半山村寨,这里有一个“后备厢工程”。原来,大家都羡慕住在山脚下的人家,不但出行方便,还能开个小饭馆,做点小买卖挣点钱。后来路修到了海拔2000米的山上,而这个高度上结出的樱桃、苹果、青脆李,不但“长相”漂亮,还都有着“冰糖心”,送到市场上大受欢迎,以致后来城里人自己开车来此购买,这里也就此发展出生态旅游,而大受喜爱的生态水果也成了游客旅游结束时的“后备厢”必备。现在倒是住在山下的人们羡慕起山上的人家了。

  我们乘坐的车辆行驶在汶川到马尔康之间的高速公路上,这条全长172公里的公路,其中穿越隧道长度就达到96公里,隧道里长度比隧道外的长度还要长,车辆如“穿山甲”般在隧道中穿行,几乎“不见天日”。而这条路上架设桥梁达到121座,平均每一公里多一点就要架一座桥,桥隧比高达86.5%,在这条路上行驶,如同一位技能高超的杂技表演者,在腾云驾雾般的桥梁间穿梭。这是一条总投资约287亿元的“高价路”,它的通行,结束了阿坝州州府马尔康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实现了全省21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全部通达高速公路的目标。

  因为是行进式采访,我们手里缺乏综合统计数据,但在各处都能了解到,对于“三区三州”这样的贫困地区,国家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巨大。特别是在汶川、玉树地震后,针对救灾中的交通短板,这些地区近年来交通状况有了极大改观,有了路,山里的人可以往外走,山外的资源可以往山里转移,山里人了解了外面的世界,脱贫意愿更加强烈,而国家和全国人民的帮扶血液源源不断经天路注入,贫困地区的造血机制正在激活,在高原上采访,我们每天见证着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事例,我们看到高原上的人民群众在脱贫中绽放出更加幸福的笑容。

  (本报记者 金振蓉)

 

  • 相关阅读
  • 长白时评:特色勾线、稳定施彩,绘就产业扶贫新画卷

      长白时评:特色勾线、稳定施彩,绘就产业扶贫新画卷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高度重视产业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

    时间:08-07
  • 诗意地栖居:风吹稻浪 在小木屋里仰望星空

      【幸福花开新边疆】诗意地栖居:风吹稻浪 在小木屋里仰望星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兴安盟8月7日讯(记者 武晓娟 董家朋 张相成)盛夏时节,蓝天白云下,微风吹过,稻浪碧绿如海,9座小木屋立于稻田间。...

    时间:08-07
  • 海外网评:特殊时期,中国服贸趋稳难能可贵

      海外网评:特殊时期,中国服贸趋稳难能可贵  摘要: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中国服务贸易总体呈现趋稳态势实属不易,成为稳外贸稳外资的重要力量,为世界经济恢复发展注入正能量。  商务部...

    时间:08-07
  • 严惩非法占用耕地建房行为!请看这些案例

      严惩非法占用耕地建房行为!请看这些案例  日前,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下发《关于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的通知》,要求地方各级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完善土...

    时间:08-07
  • 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联合启动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专项整治

      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联合启动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专项整治  目前,网络“云课堂”已成为广大学生疫情期间学习的主渠道,但一些网站平台无视社会责任,屡屡利用网课推广网游、交友信息,甚至散布色情、暴...

    时间:08-07
  • 乌鲁木齐市民可在线查询核酸检测结果 系统已录入数据130余万条

      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7日电(记者李志浩)乌鲁木齐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大数据发展局)副局长李宁8月7日表示,乌鲁木齐市已快速建成核酸检测报告在线查询平台,对接辖区内25家核酸检测机构,实现核酸检测数据互通...

    时间:08-07
  • 自然资源部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乱象

      自然资源部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乱象   新增违法违规建房将被拆除或没收   针对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自然资源部与农业农村部近日提出了农村建设“八不准”的要求。自然资源部明确表态:在保障农...

    时间:08-07
  • 建档立卡顺利收官 禁捕退捕进入新阶段——我国扎实推进长江禁捕退捕工作

      新华社北京8月7日电 题:建档立卡顺利收官 禁捕退捕进入新阶段——我国扎实推进长江禁捕退捕工作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   长江流域禁捕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一项重要决策。根据中央总体部署,202...

    时间:08-07
  • “三区三州” 习近平关心的“硬仗中的硬仗”这样打

      编者按:2020年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就补齐短板进行了深刻阐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时间:08-07
  • 一枝一叶总关情丨光山油茶的“好路子”

      北枕淮河水,南依大别山,一片片油茶园沿着丘陵起伏,满眼翠绿。   位于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河南省光山县,是中央办公厅定点扶贫县。近年来,光山县把发展油茶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带动...

    时间:08-0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