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母亲河换了“容颜”

2020-08-07 16:08:5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播下片片绿 涵养涓涓流

  母亲河换了“容颜”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造成水土流失,这给了黄河两副面孔——既是哺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又是制造贫穷苦难的“灾害河”。

  黄河清,锁住苍龙济苍生。变害为利,成了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

  这个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泥沙的减少,生态环境的改善,让黄河水越来越清,一曲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越发嘹亮。

  泥沙减少——

  一河清水向东流

  时令已至盛夏,历来是黄河含沙量最高的季节,沿黄各省(区)却纷纷传来“黄河清”的消息——

  青海贵德,黄河水碧波荡漾,拥绕丹霞地貌,流入天际;内蒙古乌海,黄河两岸水草丰美,花香扑鼻;河南小浪底,群山万壑之中,波光粼粼,小船游弋;山东济南,绿水绕城,百羽翔集……

  控制着黄河九成径流量的潼关水文站,掌握着大量泥沙数据。2019年底实测,黄河每立方米含沙量只有0.66千克。一吨水里一斤沙,捞一杯上来,几乎看不到沙子。再把时间维度拉长一个世纪,1919—1959年,潼关站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而最近十年,这一数据仅为2亿出头。

  黄河水越来越清,意味着什么?

  把“黄河清”视为毕生梦想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显谟认为:治理黄河,根本在于遏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实现沙退水清。

  黄河清,谈何易?

  黄河流域大约70%的地方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将黄河两岸碎裂成千沟万壑,失血的土地广种薄收,以致大部分农民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5个涉及黄河流域。

  “曾经这里荒滩连片,狂风夹着尘沙,像刀子一样割人的脸。平日里缺水,暴雨时又来山洪。”王利军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水利局水保室主任,20多年的“水保”工作,让他见证了黄河治理的变迁。

  达拉特旗位于黄河中游南岸,境内有10条季节性山洪沟,当地俗称“十大孔兑”,由南向北纵贯库布其沙漠,每年向黄河输沙2711万吨。水土大量流失,人也被迫迁徙,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末,旗里约30万亩农田因积沙过厚而弃耕,31个村庄因土地沙化而迁移。

  黄河为害,下游尤烈。自桃花峪以东,横贯华北平原的下游河道,农业灌溉、日常生活,吃的都是黄河水,但黄河流域的人均水资源只有全国的27%,泥沙淤积带来的改道、断流等问题,让用水更加捉襟见肘。

  实际上,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中国历史上先贤都曾为治理黄河呕心沥血。但是,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黄河两岸的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无法根治,“黄河清”的难题,也在一代代治河人的遗恨中留给我们破解。

  保持水土——

  春风又绿黄河岸

  甘肃境内的黄河庆阳段,位于中上游多沙区。上世纪80年代,这里每年向黄河输沙1.684亿吨,占入黄泥沙总量的1/10。

  大片消失的植被,是水土流失的主因。绵延在庆阳东部的子午岭林区,是黄土高原中部地带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屏障。然而,伴随着屡禁不止的伐木行为以及石油资源开发等因素,子午岭的森林开始大面积萎缩,南北两端都成了光山秃岭,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治理子午岭,已到了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时候。

  宋建邦是子午岭中段太白林场韩家庄森林资源管护站的护林员。每天吃过早饭,他就会骑上摩托车,带上两大壶水和一袋干粮,一头扎进林海,直到下午三四点钟才出山。

  上世纪60年代,宋建邦的父母从河南支边来到林场。他们本是来“上山伐木支持国家建设”的,没想到,后来国家生态保护政策提出要向大山“还债”,两人就在子午岭栽了20多年的树。

  在宋建邦的记忆里,跟着父母种树是件“苦差事”:树苗要在山下培育两三年,幼苗不易成活,移栽时须先把树根沾上泥浆,绑好了再运走。“那时候全靠人背,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把树苗运上山。”

  1998年,宋建邦退伍回乡,准备接父母的班。

  有人劝他:“种树这活儿,‘麻达’(麻烦)得很,干嘛受这个罪?”

  宋建邦回答,他舍不得这片林。

  “你看这山上的树都是我的父辈们栽的,年龄都和我一样大,谁要是砍一棵树、挖一株花,我都心疼得不行,可得看好了。”宋建邦说。

  正是一个个“宋建邦”,撑起了子午岭的生态大局——2013年,庆阳市定下一个新目标:用7年时间,“再造一个子午岭!”

  这意味着,需要在荒山荒地每年造林100万亩!

  如今,这一目标已经接近实现:截至2020年初,庆阳已造林62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9.2个百分点。预计到今年年底,“再造一个子午岭”的任务将全部完成。植被的恢复保持了水土,入黄泥沙也大幅减少。据统计,2019年底,当地年入黄泥沙量减少6997万吨,降幅超过40%。

  子午岭的生态恢复,是黄河流域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的缩影。据统计,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已从1999年的32%,提升至2018年的63%,一道坚实的“绿色长城”已然成形。

  科学综治——

  奏响黄河大合唱

  保持水土是个科学问题。打坝拦沙还是种树蓄沙,以及能不能种树,种什么树合适,都需要尊重自然规律,依靠科学支撑。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始建于1953年,隶属于黄委绥德水土保持科学实验站,他们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植被研究。

  “这片水泥板隔开的单元是37个径流小区,地皮由人工修整过。”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试验场副场长崔乐乐,指着高坡上的试验田说,水保人员会给每个小区种上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不同作物,再结合各小区的坡度、土质等情况,长期观测,以此得出水土保持的最优方案。

  数十年如一日,水保园建成了陕北第一块山地果园、第一片人工梯田,也是第一个引进林业新品种、牧草新品种的单位。通过科学研究,“让荒山穿上了绿衣,让黄河水更清”。

  除了造林,修建淤地坝、梯田等工程措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拦住泥沙,挺立在黄土高原上的近6万“拦沙卫士”功不可没。这就是被称为“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的淤地坝。

  榆林市淤地坝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屈蒲生,从1995年开始,就在淤地坝建设一线工作了。谈及新中国淤地坝的建设历程,屈蒲生记忆犹新:“上世纪50年代,我们就开始了淤地坝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到了60年代,陕北已开始大量建设。如今,黄土高原上已经建成了5.9万多座淤地坝。”

  一座座淤地坝,让入黄泥沙量大减。据测算,大型淤地坝,每淤一亩坝地可拦泥沙8720吨。

  科学治黄,非一时一地可以成功。保障“一河清水向东流”,需要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一体谋划,协同推进。

  ——上游涵养水源,修复生态。

  一批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实施,水源涵养能力稳定提升。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达6%以上,草地植被覆盖度达77%。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治理成效显著,黄河玛曲段水量补给大增,年均径流量10年间增加18.6%。

  ——中游保持水土,治理污染。

  黄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达到53%;加快治理支流污染,今年1月—6月,汾河流域13个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Ⅴ类水质,累月及单月水质均创历年同期最优。

  ——下游恢复湿地,提升生物多样性。

  河口湿地面积逐年回升,黄河三角洲水面面积达到5.9万公顷;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野生动物达到1627种,其中鸟类368种。

  “经过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实现年均减少入黄泥沙4.35亿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副局长刘正杰说,64万平方千米黄土高原中,45.5万平方千米属于水土流失区,如今,已有22万多平方千米得到治理。

  科学综治,也让黄河水质有了很大改善。生态环境部统计,今年1月到3月,黄河优质水质(一、三类)比例达到78%,同比增长6.5%。

  水利万物——

  造就人民“幸福河”

  黄河流域,既是国家的生态屏障,也是重要的经济地带。水土保持与经济发展之间,能不能找出一个最佳结合点?经过多年探索,沿黄人民开始给出答案。

  “人不能被沙赶着走!”这些年,达拉特旗实施了砒砂岩沙棘生态减沙工程等项目,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250万亩。

  “现在,黄河水越来越清,山越来越绿,老百姓不再受迁徙之苦,像沙棘树一样稳稳地扎了根。”王利军说,现在旗里大部分农牧民家里能养100多只羊和几头猪,玉米一年收成约1万斤,平均一户人家年收入近10万元。

  像达拉特旗一样,沿黄各地不少老百姓都吃上了黄河这碗“生态饭”。

  本地人都知道,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界河口镇一带曾经“十山九秃头,洪水遍地流”,如今这里满目都是苍翠欲滴的小油松。

  “咱这儿的山,地软土薄,大雨一冲庄稼就全泡汤了。”贾引明是镇里的贫困户,几年前,听说政府组建了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抱着试一把的心态就加入了。没想到,近两个月就能收入6000元,自己也摇身一变,成了乡亲们口中的“林得财”。

  沙少了,水清了,还带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河南人周德勇,2012年在陕西省大荔县的黄河滩流转了1200亩鱼塘。不想,鱼苗受不了这片“连草也不长”的盐碱滩,投放下去没多久,就翻了白肚皮。

  要不是看到政府大刀阔斧地改善水质,周德勇差点就放弃了。事实证明,坚持下来是对的——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黄河滩里的盐分比例也更加合理。

  “这些年,黄河滩的水质越来越好,鱼的品质也跟着提升。”周德勇说,他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也从最初只有鲤鱼,增添了草鱼、鮰鱼等,明年还计划增加对水质要求更高的鲈鱼。

  目前,水产养殖已成为大荔县的特色产业——全县渔业总人口4000余人,每年产出水产2.5万吨,人均年收入1.6万元。

  一河清水养一方人。放眼整个黄河流域,好消息接踵而至:截至2019年9月,2014年以来沿黄河9省区已经有1547万人摆脱贫困!

  本报记者 卢泽华 张 枨 李 栋 高 炳

  • 相关阅读
  • 【幸福花开新边疆】“雄鹰”在扎兰屯展翅飞翔

      图为8月6日,内蒙古飞行学院飞行学员在起飞前检查航油情况。新华网记者焦鹏 摄  新华网呼伦贝尔8月7日电(记者焦鹏)扎兰屯市位于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市南端,地处大兴安岭中段东麓与松嫩平原西侧交汇处...

    时间:08-08
  • 城市维护建设税法草案二审 明确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可规定减免征税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 (记者 张蔚然 梁晓辉)城市维护建设税法草案8月8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二次审议。与一审稿相比,草案二审稿细化了关于减免征税情形的规定。   草案指出,根据国民经济和...

    时间:08-08
  • 内蒙古扎兰屯: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

      【幸福花开新边疆】内蒙古扎兰屯: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  光明网讯(记者 赵艳艳 潘迪 李刚)“嘟嘟嘟……”在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成吉思汗机场的跑道上,一架架训练机整齐划一,蓄势待发。没...

    时间:08-08
  • 【幸福花开新边疆】边疆小城逐梦蓝天

      【幸福花开新边疆】边疆小城逐梦蓝天  新华网呼伦贝尔8月7日电(曹桢)总面积1.6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0.42万人。在这个藏身大兴安岭中段的小城里,可以维修飞机,可以考取飞机驾照,还可以培养民航高级工...

    时间:08-08
  •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积极研究高考冒名顶替入刑问题

      近期高考冒名顶替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对于这种行为,现行法律中是否有针对性规定?立法机关下一步会不会在刑法修改中对此作出回应?8月7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举行记者会,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时间:08-08
  • 中国拟修法建立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合作机制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 (黄钰钦 梁晓辉)动物防疫法修订草案8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二次审议。为加强公共卫生风险防控,草案在人畜共患病疫情通报、监测等规定的基础上,增加建立人畜共...

    时间:08-08
  • “与亚投行的合作前景广阔”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以来,积极投资亚洲及其他地区的有关项目,已在多个领域成为可靠的合作伙伴和积极的投资者。”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主席克里姆别托夫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时间:08-08
  • “‘新冷战’政策将形单影只”

      连日来,美国各界人士以多种方式表示,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日前的涉华演讲歪曲了美国对华接触政策的历史与现实,当前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鲁莽且没有任何战略思考”,“‘新冷战’政策将形单影只”,强调挑...

    时间:08-08
  • 契税法草案二审 拟规定不得泄露或非法向他人提供契税纳税人信息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 (记者 张蔚然 梁晓辉)契税法草案8月8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二次审议。为保护纳税人个人信息,草案二审稿增加了关于税务机关对契税纳税人个人信息予以保密的规定。   草...

    时间:08-08
  •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二审 拟加强专门学校建设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 (记者 张素 梁晓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二审稿拟增加规定:国家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专门教育。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8...

    时间:08-0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