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因为一句承诺 农民赵光怀默默看守汉代古墓群23年

2020-08-25 07:23:38

来源:人民日报

  一句承诺,二十三年坚守(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赵光怀在研究文物。张 俊摄

  赵光怀年轻时照片。资料照片

  人物小传

  赵光怀,1956年生,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屏山镇老山村秦集圩庄村民。自1997年起,义务担任基层文物保护员,守护洼张山汉墓群23年。2020年,荣获安徽省“最美基层文物保护员”称号。

  一大早,雨淅淅沥沥下起来。赵光怀不敢耽搁,他要出门巡查……

  盛夏时节,雨连下好几天,山路泥泞,深一脚浅一脚,一路走下来,赵光怀的鞋上沾满了泥。这条对外人而言难走的路,他却驾轻就熟。这条路,天气好的时候,来回一趟需要两个小时,赵光怀已坚持走了23年。

  “‘交给你了’短短4个字,但分量很重很重”

  赵光怀是泗县屏山镇老山村秦集圩庄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秦集圩庄依山傍水,地势平坦,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但赵光怀有个响亮的名号:文物保护员。他脚下方圆150多亩的土地,埋着洼张山汉墓群。从发现到今天,赵光怀已经守护了23年。

  洼张山汉墓群在屏山镇老山村秦集圩庄洼张山的西南坡。1997年,赵光怀在山上劳作,因为干旱,地表出现大面积龟裂。无意中,他发现山坡上有一处裸露在外的石梁,上面雕刻着纹饰,还有花草图、车马出行和狩猎等场景,人物、动物姿态栩栩如生。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讲,地下埋着“东西”。赵光怀心里琢磨:“该不会就是这个吧。”

  带着疑虑,他第一时间报告当时的泗县文化局的同志。经勘察,这里被判断为一处汉代墓葬群。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即来到现场实施抢救性挖掘,前后共出土62块汉画像石,经鉴定全部为国家一级文物。1999年11月12日,汉墓群被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原以为这个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了,没想到后来发生的事却改变了赵光怀一生。

  考古挖掘期间,赵光怀和村里几个青壮年,白天义务协助考古队挖掘清理,晚上牵着狗,睡在工地上,和考古队员一起守夜。同时,他们还负责出土文物管护运输。

  时间久了,和考古队员熟了,大家一起聊天,一边感叹汉墓群文物珍贵,一边担忧考古队离开后如何保护这些文物。“总得有个人管吧。”赵光怀想把巡查守护的任务担下来。与此同时,泗县文物保护部门也正在为此事发愁。经过研究商讨,1997年11月20日,泗县文化局特聘赵光怀为文物保护员。

  “这里就交给你了。”文化局相关负责人的话,赵光怀至今记忆犹新:“‘交给你了’短短4个字,但分量很重很重。”这一守,便是23个春秋冬夏。

  “这既是国家的东西,也是我们的骄傲,丢掉就没有了”

  赵光怀的家现有3间平房,前厅和卧室陈设简单,没什么新家具;走到后厅,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是一间陈列室,几个大玻璃柜,被他擦得一尘不染。有时候夕阳西斜照进屋里,柜子上反射出点点光晕,点连成线,仿佛串联起他这23年与文物相处的日子。

  柜子里琳琅满目,石器、砖头、瓦片、陶片……这些零散破碎的残片,是赵光怀拾拣回来的,它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带着岁月的痕迹,安安静静地躺在柜子里,干干净净,很有条理。

  因为赵光怀总喜欢捡碎片残瓦,村里人一旦发现了什么,就给他打招呼,叫他赶紧过去看一看。久而久之,收集的残片越来越多。赵光怀小心翼翼地拿起其中一个残片说,这是去年6月发现的。当时,村里给圩沟清淤,发现一个瓶子,但不小心打碎了。听到这个消息,赵光怀坐不住了,前前后后去了3次,淘回来20多块残片。

  赵光怀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是家乡的文化根脉。这既是国家的东西,也是我们的骄傲,丢掉就没有了。”

  2003年,洼张山附近办起了石子厂。挖掘机轰轰隆隆驶进村里,开山采石。赵光怀就跑去看着,遇到挖出的碎片,他就带回来悉心保管;如果村民捡到什么,他就去商量着要过来。这些年来,赵光怀凭着执着和韧劲,不仅守住了古墓,还带动了周边群众一起保护文物。这些零零碎碎收集起来的器物残片,虽然文物价值不高,但对洼张山而言,却是历史的留存。

  “我干不动了,儿子就替我接着干”

  守着古墓群,赵光怀一辈子没外出打工。家里有10亩地,靠种小麦和大豆过活。随着父母年龄渐大,身体有了毛病,一双儿女上学都要花钱,日子一天天拮据起来。2014年,赵光怀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这么多年,赵光怀始终没有向有关部门开口要过钱。“国家的经费也紧张,我也没做什么大事。”赵光怀说,“不能提钱的事。”

  眼见赵光怀忙活这么多年,家里的境况却没什么改变,妻子有了怨言。“她总说,人人都想挣钱,就只有我整天看着那片地,有个啥子用嘛!”赵光怀说。家里的亲戚朋友也没少劝,赵光怀始终没有动摇。

  “说实话,家里老人小孩确实需要人照顾,但我也真喜欢看守文物这个事。”赵光怀说。

  赵光怀打开自己的书柜,很难想象,他竟然有一柜子书。各种期刊,全跟考古收藏有关。“人要勤快点,还要有知识。哪些东西值得保护,怎么保护,里面学问大着哩。”赵光怀说。

  赵光怀养成了看书的习惯,20多年来一直没有中断。后来,村里人都知道赵光怀专门看护文物,家里人实在拗不过,也就不劝了。

  做文物保护员这些年,赵光怀觉得很充实。“学习了很多文化知识,而且古墓群也没出什么问题,很欣慰。虽然家里不宽裕,但日子还过得去。”

  成为贫困户后,赵光怀一家享受了低保。有关部门为他家安装了光伏设施,根据健康扶贫政策,还提升了医疗报销比例,赵光怀父母看病的费用大为减少。2018年,赵光怀享受到就业扶贫政策,作为文保员每月领1000元。2019年,子女外出务工,赵光怀脱贫了。

  赵光怀的儿子在苏州打工,从小耳濡目染,也对文物保护有了兴趣,答应他以后回来接班。“我干不动了,儿子就替我接着干。”赵光怀说,“现在,儿子起码有了一些文物保护意识,也算是我的一点功劳。”

  近年来,泗县围绕隋唐大运河泗县段及县域文物资源,持续推进文物保护传承利用。泗县大运河考古勘探有了新发现,文庙大成殿、戚夫人庙、山西会馆的修缮和陈列布展也进展迅速,免费对外开放。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门聘请文物保护员,实现常态化管护全覆盖。泗县博物馆、泗县中国古鞋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更新布展,常年对外开放。

  在赵光怀心里,这片土地是自己时时刻刻的惦念与牵挂,他隔三岔五就会来看看。农忙时隔几天来一次,农闲时每天都来。尤其在下雨天,更马虎不得。“雨下大了,可能会造成地表水土流失。要是有陌生人瞎转悠,更要小心,可能是来盗墓的咧。”赵光怀一脸严肃地说。

  ■记者手记

  这份坚持值得尊敬

  村里一次偶然的文物发掘,改变了赵光怀的一生。家乡的文化根脉像磁石一般,吸引了他所有的关注。从那一刻起,他忘我地投入文物保护工作。他二十三年如一日,默默巡查,穿坏了衣,踏烂了鞋,磨破了嘴,只为守护好洼张山古墓群。他放弃了外出务工的机会,从未离乡。生活的贫困、家人的反对以及各种困难,都没有改变他的初衷,没有动摇他的坚守。正是有了赵光怀的努力,村子里文化味儿才更浓,乡亲们的凝聚力才更强。

  就保护文物的专业性而言,赵光怀还有很多不足。但他以勤补拙,靠不断学习改变自我。说千事不如干一事,人生漫漫,有人关心一时得失,有人坚持默默付出。赵光怀就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却值得大家尊敬的人。

本报记者 徐 靖

  • 相关阅读
  • 因水结怨到联手治水:一条跨区河流变迁史带来哪些启发

      从因水结怨到联手治水:一条跨区河流的变迁史带来了哪些启发   “曾经黑臭的清溪河变干净了,现在小鱼小虾又回来了。”   66岁的严田介,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圣塘村村民。他家就住在清溪河...

    时间:08-25
  • 观察:倒计时开始 中国脱贫攻坚战“进度条”如何?

      (经济观察)倒计时开始,中国脱贫攻坚战“进度条”如何?   中新社北京8月25日电 (记者 李晓喻)2020年已过去近三分之二。作为中国今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脱贫攻坚战也在紧锣密鼓推进。   喝不...

    时间:08-25
  • 人间重晚晴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早晨9点钟,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东方综合养老院小剧场里,十余位老人两两结对,伴着悠扬的歌声走起了“模特步”。   观众席上,...

    时间:08-25
  • “90后”香港姑娘到贵州贫困村创业,还真成了!

      短短两年多时间,紧邻“贵州屋脊”韭菜坪、气候高寒的中井村如今已是花海一片。   放眼远眺,一个个现代化花卉大棚矗立其间,曾经荒草灌木的单一景象正被满目绚丽所装点,“山地花海”的雏形呼之欲出...

    时间:08-25
  • “行走自贸区”网络主题活动在海南启动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海口8月25日讯 8月25日上午,“行走自贸区”网络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海口举行。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杨小伟,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肖莺子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  ...

    时间:08-25
  • 纽约时报告诉美国人:中国开始恢复正常生活了

      美国《纽约时报》8月23日文章,原题:在最早经历新冠疫情之地中国,生活看起来开始恢复正常   在上海,许多社区的餐馆和酒吧挤满了人群。在北京,成千上万的学生返回校园准备秋季开学。在8个月前暴发...

    时间:08-25
  • 联播+丨他们的婚事,习近平牵挂在心

      8月25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浪漫的七夕节总是与美好的爱情联系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谈及、关心过一些普通人的“婚事”。从叮嘱当年第13集团...

    时间:08-25
  • 开门问策!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8月24日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座谈会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清华大学公共管...

    时间:08-25
  • 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推动成果转化落地 最高支持一千万元

      中新网长沙8月25日电 (付敬懿 瞿辰)对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院士领衔的成果转化项目,通过政策补贴、贷款贴息、无偿资助等多种形式,最高给予1000万元的支持;建立大科城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库,为创新...

    时间:08-25
  • 书写追赶和引领时代的伟大传奇

      新知新觉:书写追赶和引领时代的伟大传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

    时间:08-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