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1平方公里蝗群1天吃掉3.5万人口粮 蝗虫如何聚群成灾

2020-08-30 06:50:22

来源:经济日报

  蝗虫如何聚群成灾?臭味相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沈 慧

  当黑压压的蝗虫铺天盖地般袭来,到底有多可怕?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判断,1平方公里蝗群1天能吃掉3.5万人的口粮。这些“吃粮不眨眼”的蝗虫是如何聚群成灾的?一起听听专家怎么说。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了飞蝗“群体作恶”的奥秘:从三三两两散居的飞蝗到成千上万只大规模聚集的蝗群,习惯独处的飞蝗之所以放弃“自由生活”,是因为一种来自群居型飞蝗特异性挥发的气味。这种气味中含有一种释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名为4-vinylanisole(4VA,4-乙烯基苯甲醚),它能够响应飞蝗种群密度变化,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受其“蛊惑”,“欲罢不能”的飞蝗开始成群结队聚集,最终酿成毁灭性蝗灾。

  “这些发现使我们第一次真正认识到蝗虫的群聚信息素。这不仅可以被应用到基础研究中,也非常有希望应用于野外蝗虫治理。”德国马普化学生态研究所所长比尔汉森表示。

  不可忽视的蝗灾危害

  小小蝗虫虽其貌不扬,若数以亿计聚到一起,破坏力却是灾难性的。蝗灾、旱灾、洪灾是我国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近2000多年历史记载显示,我国发生过大规模蝗灾800多次。

  与主要袭扰我国的飞蝗不同,沙漠蝗虽然仅仅分布在非洲、中东、南欧与南亚地区,但有关其危害的记载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2019年到2020年6月,沙漠蝗的爆发从非洲之角蔓延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粮农组织判断,沙漠蝗蝗灾波及区域达26万多公顷,规模为25年一遇,沿途1190万人的粮食供应受到直接威胁。

  蝗灾与人类发展历史长期相伴,然而,我们对蝗灾成因的科学认识不足百年。国际著名昆虫学家和蝗虫学之父尤瓦洛夫发现,飞蝗之所以成灾,是因为蝗虫能从低密度散居型转变为高密度群居型——因在蝗虫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他被英国皇家授予爵士头衔。而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虫型变理论之前,人们一度认为散居型和群居型蝗虫是两个不同物种。散居型蝗虫因密度较低,不发生迁飞,一般认为无害;群居型蝗虫一旦形成,则会导致蝗灾发生。

  可是,喜欢独居的蝗虫是如何形成蝗群的,这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又是什么?近80年来,科学家们对此提出了许多假说,比如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气候等。但是,究竟是哪一个因素起主要作用,其中的奥秘和机理又是什么?无人知晓。

  向着未知前进。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逐步认识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虫聚集的最关键因素。此后,经过科学家们50多年不断努力,有几种化合物被认为可能是蝗虫的群聚信息素,被命名为蝗醇、蝗酚等。然而,这些化合物中没有一个能符合群聚信息素所有标准,比如有的在实验室有效,但在野外种群验证时无效;有的对雌性蝗虫有效,但对雄性蝗虫无效。

  “一个合格的群聚信息素应当没有性别偏好、不分大小和年龄。”康乐强调。

  鉴定发现蝗灾“罪魁祸首”

  那么,蝗虫们群聚成灾的真相是什么?2004年,康乐团队开始了蝗虫型变基因表达调控与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如今,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诱惑蝗虫破坏性集群的关键化学物质。

  通过分析群居型飞蝗与散居型飞蝗体表和粪便挥发物,研究团队在35种化合物中鉴定到一种化学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并通过一系列行为实验确定其无论对群居型飞蝗还是散居型飞蝗、雌性飞蝗还是雄性飞蝗、飞蝗幼虫还是飞蝗成虫,均具有很强吸引力,且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变化,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

  更有趣的是,科学家们还发现,仅需4只至5只散居飞蝗聚集,这种群聚信息素便可产生和释放,继而促进形成巨大蝗虫群。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研究人员在飞蝗触角上的4种主要感器类型中,发现了4VA特异引起锥形感器的反应。在蝗虫上百个嗅觉受体中,定位在锥形感器中的嗅觉受体OR35是4VA特异性受体。当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OR35后,飞蝗突变体触角与锥形感器神经电生理反应显著降低,突变体也对4VA的响应行为和吸引力丧失。

  那么,4VA在户外和自然环境中能吸引与聚集蝗虫吗?研究人员通过室外草地双选与诱捕实验证明,4VA对实验室种群在户外具有很强吸引力。进而,他们在天津北大港大范围实验,再一次证明4VA不仅能吸引野外种群,且不受自然环境中蝗虫背景密度影响。

  “本研究首次从化学分析、行为验证、神经电生理记录、嗅觉受体鉴定、基因敲除和野外验证等多层面,对飞蝗群居信息素开展全面充分鉴定和验证,发现和确立了4VA才是飞蝗群聚信息素。”在康乐看来,本研究将化学生态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阶段,是昆虫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

  绿色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

  长期以来,人们对蝗灾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杀虫剂大规模喷施,会对食品安全、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巨大负面影响。这项最新研究不仅揭示蝗虫群居的奥秘,更重要的是,使蝗虫绿色、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

  康乐认为,这项研究将从多方面改变人们控制蝗灾的理念和方法,比如利用人工合成信息素可在田间长期监测蝗虫种群动态,为预测预报服务;利用人工合成信息素可设计诱集带诱集蝗虫,并在诱集带集中使用化学农药或生物制剂将其消灭,从而极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根据4VA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聚集;嗅觉受体OR35的发现,为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4VA反应缺失突变体成为可能。一旦这种突变体长期释放到野外,就可能在重灾区建立起无法群居的蝗虫种群,既维持了蝗虫一定数量,又可持续控制,将环境保护与害虫控制有机结合起来。

  “因此,4VA与其受体的发现,将极大改变防治蝗虫对策和技术。”康乐表示。

  “这项工作做出了令人兴奋的发现,找到了一个人们长期寻找的蝗虫群聚信息素分子,文章包含了令人吃惊的多个层次研究。”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莱斯莉·沃斯霍尔明确表示。

  “这是中国科学家为国际昆虫学与蝗虫防治作出的巨大贡献。这是在经历50年探索后,科学家们第一次真正确认了飞蝗的群聚信息素。”联合国粮农组织植物生产与保护司司长夏敬源在贺信中表示,“4VA的发现将大大提高蝗灾的预测和控制水平,为人们开发新的蝗灾控制方法提供重要线索。同时,该研究也为沙漠蝗的研究和控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 相关阅读
  • 浙江实施药品集中采购新方案 扩大采购覆盖面

      浙江实施药品集中采购新方案 扩大采购覆盖面  新华社杭州8月31日电(记者 黄筱)9月1日起,《浙江省提升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功能推进医保药品支付标准全覆盖改革方案》将正式实施。浙江省医疗保障局相关负...

    时间:08-31
  •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习近平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参加会议的主要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线教师。首先,我向在座各位老师,向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

    时间:08-31
  • 五部门:学校不得通过提前开学等形式加收相关费用

      中新网8月31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日前,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意见》要求,学校不得强制或者暗示学生及家长购买指定的教辅软件或...

    时间:08-31
  • 湖北省检察院原检察委员会委员古峰被开除党籍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讯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原检察委员会委员、二级高级检察官古峰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多次违规使用公务用车,长期违规借...

    时间:08-31
  • 公安部:全国已排查整改校园内部安全隐患10499处

      中新社北京8月31日电 (记者 张子扬)中国公安部新闻发言人张明31日在北京披露,截至目前,全国已排查整改校园内部安全隐患10499处,排查化解涉校涉生矛盾纠纷1019起,整治校园周边治安乱点1156处。   ...

    时间:08-31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文章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

    时间:08-31
  • 拒绝野味,筑牢公共卫生防线

      拒绝野味,筑牢公共卫生防线   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执法检查  执法检查组在水产品养殖基地询问相关情况 李峰摄  今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

    时间:08-31
  • 新修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受海外关注

      新修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受海外关注  □ 刘静坤 余萌  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修订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将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由原有的以年利率24%至36%为基...

    时间:08-31
  • 教育部:高等学校不得冠以所在城市以外地域名

      中新网8月31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近日印发《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暂行办法》对高等学校名称中使用地域字段、学科或行业字段、英文译名等提出明确规范,包括不得冠以代...

    时间:08-31
  • “中国防疫取得巨大成功”——访冰岛驻华大使古士贤

      “中国防疫取得巨大成功”(我在中国当大使)  ——访冰岛驻华大使古士贤  瀑布冰川与火山熔岩比邻而居,漫长白昼与璀璨星夜四季流转,波涛汹涌的海岸与宁静祥和的内陆同生共存……被誉为“冰与火之...

    时间:08-3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