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30年升温10℃ “新北极”正在形成

2020-09-17 02:13:38

来源:科技日报

  30年升温10℃ “新北极”正在形成

  今日视点

  挪威的朗伊尔城,位于斯瓦尔巴群岛上、朗伊尔河谷的下游,这里地处北纬78度,距离北极点只有1300公里,是世界上距离北极最近的城市。

  曾经,这里的冰川覆盖率高达约60%,岛上有白雪皑皑的山脉和绵延不绝的峡湾。如今,全球变暖正在对斯瓦尔巴群岛产生巨大的影响。根据挪威的气象数据,过去30年来,该岛冬季平均气温上升了10摄氏度,这对当地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气温正在飙升,海冰正在减少。许多专家认为,北极正在变得“面目全非”。科学家们甚至用“新北极”来形容该地区迅速变化的自然景观。据《科学美国人》杂志报道,本周,一项最新研究证实,一个新的北极气候系统正在形成。

  北极气候与以往大相径庭

  事实上,在某些方面,北极气候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自1979年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海冰面积已经缩小了31%。如今,北极海冰覆盖范围呈现减少趋势,不断突破过去几十年的纪录。

  到本世纪末,如果全球气温继续不受控制地上升,北极气候的其他关键要素,包括气温和降水,也可能与20世纪时期的“正常”情况大相径庭。

  科罗拉多州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劳拉·兰德勒姆和玛丽卡·霍兰德近日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联合研究成果。研究显示,长期冻结的北极地区已经开始进入全新的气候系统,其特征是冰层融化、温度上升和降雨天数的增加,这三个数值已远远超出了以往的观测范围。

  兰德勒姆对美国能源与环境行业新闻网站记者说:“全球变暖之下,北极的变化如此迅速、如此显著,以至于其年复一年的气候波动正在超出过去的范围,这标志着北极向新气候状态的过渡。”

  兰德勒姆和霍兰德将未来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一种十分严峻的假想气候情形上。许多科学家认为,如果人类社会不采取措施遏制温室气体排放,这种糟糕的假象将变为现实。

  海冰减少,“新北极”初现

  据丹麦和格陵兰岛地质调查局14日报道,格陵兰岛上辽阔而古老的冰架上,一块面积达113平方公里的巨型冰盖上月终于滑落海中。随着气候变化,北极温度升高,曾经坚如磐石的北极海冰已经渐渐消融,覆盖面积不断创新低。

  兰德勒姆和霍兰德等研究人员专门考察了北冰洋海冰面积、气温和降水模式的变化。他们发现,海冰减少的变化程度远超过去几十年。换句话说,在气候变化的推动下,至少有一个信号意味着“新北极”已经出现,即海冰的减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冰减少的情况只会变得更糟糕。在极端气候下,夏季海冰覆盖面积最晚将在本世纪70年代降至100万平方公里以下。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这意味着北极“无冰”状态出现的时间将会提前。

  据了解,海冰会对北极的温度产生深远的影响。冰有一个明亮的反射性表面,有助于将太阳光从地球上散射出去。厚厚的海冰还有助于使海洋隔热,在冬天将热量“锁”在地下,并防止热量“逃逸”到北极寒冷的空气中。随着海冰变薄和消失,海洋在夏天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而在冬天,热量将会轻易穿过变薄的冰层散逸到空中,从而使大气变暖。

  而海冰减少的研究结果证实,一个新的北极已经出现。如果全球气温继续以目前的速度上升,本世纪末之前,全球气候系统将会变得“面目全非”。

  海冰的变化是一个明确的迹象,这表明气候变化不是未来的问题,它已经极大程度上重塑了今天的地球。同时,这也为北极生态系统和依赖它生存的人类带来巨大的困扰和担忧。

  气候变化正在“进行时”

  “新北极”将变得更温暖、更多雨、冰层面积更少。过去常见的动物可能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迁入的物种。人类利用海冰狩猎和捕鱼的机会也可能会减少。

  此外,人类应对灾难的规划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此前,规划者经常通过查看过去的天气数据来设计应灾基础设施,以保证其可以使用数年或在灾害下承受一定程度的压力。但随着北极气候的转变,过去的数据已不再利于人们预测未来。

  尽管这项研究为全球气候的未来提供了一幅令人沮丧的图景,但这并非不可避免。其他研究表明,世界各国如若在未来几十年大幅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将可能会放缓或阻止某些气候变化。

  人类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对那些生活在北极的人们来说,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气候变化都不是未来的事。”兰德勒姆说,“这是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

  • 相关阅读
  •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授牌

      中新网康定9月17日电 (王鹏 刘忠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建州70周年庆祝大会17日在康定市举行。当日,国家民委相关负责人向甘孜藏族自治州(下称甘孜州)授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甘孜州成立...

    时间:09-17
  • 外交部回应美副国务卿访台:将视情作出必要反应

      中新网北京9月17日电 (记者 梁晓辉)就美方执意安排副国务卿克拉奇访台一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7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说,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将根据形势发展作出必要反应。...

    时间:09-17
  • 最高检加强刑案办理流程监控 重点解决不规范不及时等问题

      最高检加强刑案办理流程监控 重点解决不规范不完备不及时问题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记者陈菲)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印发《人民检察院刑事案件办理流程监控要点》,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刑事案件办理的监督管...

    时间:09-17
  • 新华时评:永远为患者多想一步

      新华社南京9月17日电 题:永远为患者多想一步  新华社记者邱冰清  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医者仁心,永远为患者多想一步,凭着科学、专业、全面的硬核实力,同时间赛跑、为生命守夜,一次次...

    时间:09-17
  • 国际最新研究:发现系外行星绕白矮星旋转证据

      中新网北京9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恒星演化的白矮星阶段还会有行星继续绕其旋转吗?这一之前认为不太可能的观点受到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的挑战。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项系外行星研...

    时间:09-17
  • 外交部:敦促美方充分认清台湾问题的高度敏感性 慎重处理涉台问题

      9月17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美国国务院宣布,美副国务卿克拉奇将于9月19日访台,参加台湾地区前领导人李登辉的纪念活动。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中方坚决反对任何...

    时间:09-17
  • 中国科技馆推出“全面小康·科技同行”专题展览

      中新网北京9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由中国科协指导、中国科技馆主办的“全面小康·科技同行”专题展览,9月17日在中国科技馆短期展厅开幕。该展览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展出至11月1日,观众需至少于入馆日...

    时间:09-17
  • 我国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超二十八万吨

      我国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超二十八万吨  本报北京9月16日电 (记者寇江泽)9月16日是第二十六个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也是《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缔结35周年,生态环境部于16日召开2020年中国国际保...

    时间:09-17
  • 官方通报鲍某某涉嫌性侵案:现有证据不构成性侵犯罪

      中新网9月17日电 据最高检网站消息,9月1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督导组通报鲍某某涉嫌性侵韩某某案调查情况。经全面深入调查,现有证据不能证实鲍某某的行为构成性侵犯罪。   2020年4月以来...

    时间:09-17
  • “在互信基础上重塑国际治理体系”——专访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

      中新社首尔9月17日电 题:“在互信基础上重塑国际治理体系”——专访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   中新社记者 曾鼐   今年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美...

    时间:09-1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