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基因编辑“猪1.0”升级为“猪3.0” 异种器官移植技术再获突破

2020-09-22 18:04:3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特稿:基因编辑“猪1.0”升级为“猪3.0” 异种器官移植技术再获突破

  新华社记者彭茜

  2017年,当世界首批消除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编辑“猪1.0”诞生时,领衔该研究的美国eGenesis公司联合创始人杨璐菡告诉新华社记者,希望将来“在中国建立中国人自主研发的机构,致力于为中国病人研发异种器官移植的治疗手段”。

  时隔三年,杨璐菡归国后组建的杭州启函生物公司领衔团队在英国《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上宣布做出有望用于临床的异种器官移植雏形——“猪3.0”,成功解决了去除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和增强异种器官免疫相容性两大异种移植安全性难题,这让她和团队距离实现“人人用得上”的异种器官移植梦想更近一步。

  无惧疫情,基因编辑“猪3.0”顺利诞生

  持续至今的新冠疫情让全球科研受到干扰。对杨璐菡来说,疫情虽导致原有的一些国际学术活动被迫取消,却给团队更多时间专注于科研,并通过比此前更加密集的线上会议与国际同行交流。

  “生物行业不像别的行业,大家的‘敌人’不是彼此,而是新冠病毒、是癌症、是器官缺失。这是一个全球性课题,我们绝不会闭门造车,而是希望和国际优秀科学家、医生和监管机构保持紧密沟通,这样才能做出全世界都认可的领先产品。”杨璐菡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周,为参与国际会议,团队成员已连续熬了几个通宵。

  不负夜以继日的努力,基因编辑“猪1.0”的升级版——“猪3.0”顺利诞生。参与研究的还有云南农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马萨诸塞综合医院、eGenesis公司等。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术和转座子基因插入技术修改了猪的一批基因位点,培育出的猪体内不含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与人之间免疫和凝血方面兼容性更强,并具有正常生理特征、生育能力以及向下一代传递编辑基因的能力。

  2017年,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学教授乔治·丘奇和杨璐菡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宣布培育出世界首批不携带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猪1.0”,从根本上解决了猪器官移植到人体内可能导致病毒传染的风险。2018年,“猪2.0”诞生,进一步解决了异种器官移植免疫排斥问题。新诞生的“猪3.0”结合了前两代优势,更具临床应用潜力。

  21日发表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的最新研究显示,在体外免疫测试中已区别不出“猪3.0”细胞和人细胞,显示出很好的免疫兼容性。论文通讯作者杨璐菡介绍,团队正在灵长类动物身上测试“猪3.0”器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取得一些“让人激动的阶段性成果”。

  “全球每年器官移植缺口巨大,再加上程序、价格以及质量的不均一性,只有少数人排得上。我们的梦想是用知识和努力,让未来的器官治疗产品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能用得上。”杨璐菡说。

  据介绍,目前团队主要利用“猪3.0”进行肾脏、肝脏和胰岛的异种器官移植实验,希望将来能满足尿毒症、急性肝炎和糖尿病患者的器官移植需求。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移植科主任詹姆斯·马尔克曼表示,相关研究为数以百万计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带来了希望。

  三大难点,异种器官移植之路还有多远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球约20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而器官捐献数量远低于需求。异种器官移植研究成为解决“移植器官荒”的重要途径,但同时面临异种病毒传播、免疫兼容性和功能兼容性三大技术难点。

  猪的器官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大小与人体器官相近,被视为异种器官移植供体最佳动物之一。但是将猪器官移植到人体面临两大医疗风险:猪的基因组携带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移植到人体后可能有“毒性”;猪器官可能在患者体内引发免疫排斥反应。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异种传播风险已随着“猪1.0”的诞生而被“攻破”,针对免疫兼容性的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2019年,巴西圣保罗大学生物科学研究所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试图关闭猪体内3个能引起人体排异反应的基因,旨在消除人体免疫系统对猪器官的排异。

  功能兼容性问题是尚待解决的技术挑战,被移植的猪器官能否完全发挥原有人体器官维持荷尔蒙分泌、代谢平衡等功能仍有待检验。

  杨璐菡说,解决“供体猪”的异种病毒传播风险和免疫兼容性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目前团队正在不停摸索和改进功能上的兼容性,例如观察被移植猪肾的灵长类动物是否能通过肾素的分泌保持水盐平衡稳定等。

  即使技术难题得以攻破,未来在商业化道路上,异种器官移植仍面临伦理、监管等诸多挑战。比如,如何权衡用于器官供应的动物伦理?如何适当监管以引导有关机构负责任而又积极地发展技术?

  “技术进步往往超前于监管、伦理规范及民众认知。作为科研工作者和技术推动者,我们有责任很好地思考这些问题,并跟大家分享我们思考的逻辑。所有技术进步,能否应用到某些场景和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到这些场景,必须通过持续探讨才能形成有益框架,真正推动技术改变社会。”杨璐菡说。

  • 相关阅读
  • 美方利用联合国讲台无端指责抹黑中国 外交部驳斥

      中新网9月23日电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就美国领导人联大涉华讲话发表谈话。汪文斌指出,令人遗憾的是,美方利用联合国讲台,罔顾事实,编造谎言,出于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对中国进行无...

    时间:09-23
  • 四部门:加大5G建设投资 加快关键芯片等核心技术攻关

      中新网9月23日电 据国家发改委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大5G建设投资,...

    时间:09-23
  • 教育部:全国辍学学生由去年约60万降至2419人

      中新网9月23日电 “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基本上实现了。”在23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表示,最重要的有三个变化和进展。第一个进展和变化,基本实现了应返尽返。“首先把辍学的...

    时间:09-23
  • 教育部:每年约4000万农村孩子享受营养餐补助

      中新网客户端9月23日电 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介绍,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了资助全覆盖,“两免一补”有效顺利实施,两免是对所有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一补是...

    时间:09-23
  • 教育部:依法治理未成年人非法婚姻

      中新网客户端9月23日电 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学习困难、外出打工、早婚早育、信教入寺,还有身体残疾的儿童,这是造成辍学的主要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并不...

    时间:09-23
  • 谋篇“十四五” 习近平为这四大领域指明方向

      联播+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听取意见和建议,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四个领域长远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党的十...

    时间:09-23
  • 教育部:全国义务教育辍学学生降至2419人

      中新网客户端9月23日电 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介绍,截止到今年9月15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学生由去年大约60万人,已经降到2419人。“大家觉得还没有到个位数,一...

    时间:09-23
  • 前8月全国公安机关共有207名民警、102名辅警因公殉职

      中新网北京9月23日电(记者 张子扬) 公安部9月23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2020年前8个月,全国公安机关共有207名民警、102名辅警因公殉职,3198名民警、2571名辅警因公负伤。   发布会通报...

    时间:09-23
  • 中国代表:习主席讲话鼓舞人心、指明方向、引领行动

      中新社联合国9月22日电 (记者 马德林)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之后表示,这一讲话是中国领导人在重大历史关头面向国际社会的一次重...

    时间:09-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